首页 中国创投网 > 办公 > 正文

马上评|暑期“地陪”,你安利了一个什么样的上海

暑期旅游外滩迎来超大客流。新民晚报 图

老乡告诉我,暑期这两个月,他家成了在沪接待办。一波又一波的亲友抵沪,老乡自然要根据亲友团的不同结构定制攻略,安利上海。


【资料图】

那些平时就在身边或天天经过的街道马路,在攻略里变得越发真实起来。但亲友们指定要去打卡的,本地市民习以为常;而本地市民推荐的,亲友们可能还并不熟悉。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上海,人流如织的外滩人群和本地人的安利攻略,都是人们在重新发现上海。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上海气温一度冲到37度。但比天气更火热的,是外滩的人气。8月12日晚,外滩瞬时客流量超过4.7万人次,总客流逼近39万人次,接近五一、国庆长假。在社交平台上频现“人流量大得惊人”的标题,难得让人有了一种真实感。其实,每日人流量逾40万、瞬时人流量近4万,是今年暑假期间南京东路和外滩的日常。

城市地标是出行旅游目的地的第一站,体验几乎是双脚踏上这片土地就开始了。“国际大都市”是个宏大、抽象、考量多维度的称谓,普通人自有观察和评判的微观视角,比如公共交通是否便利,城市公共管理是否足够精细化、科技化以及人性化。我一个同学就因为出站很方便地找到滴滴,感慨上海“不愧是大都市”。

以外滩应对高峰客流为例,曾经被津津乐道的武警“拉链式人墙”引导游客过马路,已成为节假日常态化场景;警方已能依据红绿灯转换周期、外滩江堤容纳人数、游客游玩时间,精准计算出路口合理的单次放行人数和放行频次,将客流量控制在可容纳范围内。去年9月底,南京东路上还多了一支骑警巡逻队伍,让走失类警情的处置达到“秒级”标准。

这些和人潮汹涌同样肉眼可见的井然有序画面,经过这几年的社交传播后,游客们已然并不陌生。年轻一代的游客们则更愿意探究这背后的周密部署、高效运转是如何达成的,这便是重新发现上海的过程。

游客来上海旅游和本地人做“地陪”的互动,不再是基于情感维系的人际交往,它还涉及到对一座城市的认知和体察;不仅是游客站在旁观者角度的新鲜短暂认知,还包含本地人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再次审视和重新解读。

从前有一种说法,本地人是“不屑”去南京东路和外滩这些上海地标的。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不是肉身到场,不是亲眼所见,就无法理解,也无法向他人讲述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这当然说的也不只是外滩两岸城市景观的变化。

比方说,这几年外滩的变化其实不小,中山东一路修了不少地道,也整合了一部分交通道路,一方面行人往来更方便了,一方面也变相减少了非机动车进入外滩步道。这些小细节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都让每一位市民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城市变得更亲密无间。如果说小时候全家人到外滩来游览还是颇有“仪式感”的大事,那么现在来黄浦江畔走走,包括在徐汇滨江、在北外滩逛逛,都已经深深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很多人每天非常惬意的例行安排。

亲友们的十大打卡地里可能是外滩、东方明珠、天文馆、复旦大学;而本地市民的安利攻略里可能是“美得像莫奈花园”的上海的公园和街头绿化,小巧精致的咖啡馆,太适合CityWalk的梧桐绿荫马路;是上海地铁不仅有弱冷车厢,乘车中途想上厕所跟工作人员说一声即可出站、不用付两次费……这就是日常与宏大的碰撞、个体与城市的融合。

城市与人从来不是分离和割裂的。一方面人赋予城市以生命,并且在活动和创造中更新着城市;另一方面,人也不能没有城市,人的生命通过城市而得到了表现和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游览城市、观察城市,也都是生活不断展开的过程。想一想每一年做“地陪”时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攻略吧,里头每一个地点、每一次行程的变化,其实就是城市反复被改写,呈现出新意义的生命历程。

在每个人潮拥挤的外滩之夜,抬头是璀璨的霓虹,低头是奔腾不息的黄浦江水,亲友们想要看的上海之“大”,和本地市民安利的日常之“小”,都是上海的一体两面,是海纳百川也是追求卓越,在一个越来越讲究体验与传播的时代,这显然是对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的更高期待。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