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办公 > 正文

垄断清洁能源供应中国影响力堪比石油界的沙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期以来,镓、锗这类稀有矿产远在大众的认知之外,但随着各国推动向清洁能源转型、以及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这些产量极低,却又在半导体、军事、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生产有着重要作用的稀有金属(又被称为关键金属/关键矿物)将在国际政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位参与反制美国晶片禁令策略会议的匿名中国官员接受英媒访问表示:我们有很多选择。这不是我们最极端的举措......这是一次威慑。2022年,中国生产的镓和锗分别占全球产量的98%和60%,两种矿产的商业价值虽不高,但却对激光器、雷达和间谍卫星等军事设备、以及电动车、太阳能板的生产至关重要,并被列入欧盟34种关键原材料及美国内政部的50种关键矿物名录。在镓和锗之外,稀土、锂、石墨、钴和铜等同样榜上有名的关键矿物,大多都因为是电动车及其电池、风力涡轮机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材料,对实现能源转型、减缓气候变化目标有着重要价值而被选中。然而中国垄断了不少这些关键金属的全球供应: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的钴和稀土产量占全球的60%,加工的占比则更甚:全球精炼镍的35%,精炼锂、钴的50-70%、精炼稀土的近90%都来自中国。根据美国内政部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分析,在对美国至关重要的54种矿产商品中,中国至少是其中35种商品供应链上某一环节的主导者。“直截了当地说,很明显,中国在关键矿产、关键加工和上游技术以及太阳能方面的控制力太强了。”——白宫能源顾问John Podesta在会议上如此表示:“我们放任自流。这是一个错误。我们需要把它找回来。”

清洁能源界的沙特

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供应链的主导地位的形成,得益于早年中国政府在该领域的大规模投资,以及欧美国家的退场。2009年中国政府就气候变化提出新计划,明确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目标,而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则在第二年被写进五年规划,成为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投资、贷款、减税政策、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民间企业的经济投机行为让这些此前由欧美主导的产业在国内实现迅猛发展。随着产能的扩大,2008年2013年间,中国太阳能板产业推动全球价格下跌80%。美国能源部2016年的一份报告指,美国太阳能产业因此受到严重打击,国内供应链被压低至三分之一以下。根据国际能源署周四发布的报告,报告称,中国目前在太阳能电池板的所有制造阶段都占有超过80%的市场份额,是其在全球需求中所占份额的两倍多。但报告也警告说,到2025 年,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供应将“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中国生产的涡轮机成本同样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产量则占全球60%。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的数据,在涡轮机供应链的下游,中国在许多关键部件上的市场份额也达到逾70%。在电动车电池上,中国则主导着全球石墨市场,石墨是锂离子电池中体积最大的部分,用于电池负极,几乎没有其他可用的替代品。德国西格里碳素公司(SGL Carbon)石墨解决方案部门负责人Burkhard Straube去年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欧洲几乎没有任何供应源,甚至连锂离子电池行业未来对石墨需求的最表面需求都达不到。”尽管美国是锂电池研发的功臣,但由于生产石墨最廉价的方法是使用氢氟酸,一种剧毒材料,对环境的危害较高,许多欧美国家不愿意生产,而中国则是氢氟酸的最大生产国。事实上,许多其他稀有金属的提炼、生产也都是因为能耗较高,欧美国家宁愿将其转移给其他国家。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中国对清洁技术供应链的垄断,以至于其影响力近似沙特阿拉伯在石油市场的影响力相提并论。

从经济到地缘政治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估计,从2009 年到2021 年,中国政府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累计投入将超过1250 亿美元;2011年以来中国在太阳能板行业的投资则是欧洲、美国投资总量的10倍。这些早期投资如今不仅换来了经济上的回报,更为中国获得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根据27个成员国今年达成的最新协议,到2030年,欧盟承诺把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目标(在能源消耗总量中的占比)从目前的32%提高到42.5%,且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到45%。要实现这一目标,欧盟各国需对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场进行大规模投资,并大幅提高交通部门能耗中清洁能源的占比。欧美政府正拼命追赶中国在关键金属和可再生能源工业供应链的产能与影响力,包括部署数千亿美元的资金补贴相关产业,但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中国的主导地位很难改变。经济学人智库(EIU)高级分析师Matthew Oxenford在本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中国在其中许多领域的领先地位,使其至少在未来十年内继续维持绿色转型技术的主要供应商地位。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凯文则表示:中国一直主导着许多此类技术的供应链,因此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短期内,美国和欧盟发展自身供应链的成本仍将居高不下。

文章来源:香港01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