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路的“前世今生”
路,因城市而建;城,依道路而兴。
一座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道路的兴建与延伸,道路,也承载着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始建于公元487年的江津城,从历史中蜿蜒而来的道路众多——大同路,就是其中之一。
▲大同路街景 记者 苏展摄
“儒林”至“大同”
据地方史志记载,大同路最初名为“儒林街”,明代因该地路口建有东西南北四座牌坊,又改名“四牌坊街”。
▲树阴下连绵的商铺,成为大同路的标志性景象 记者 苏展 摄
民国时期,江津县衙坐落此地,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这里也曾被称为“衙门口街”。至1929年,国民革命军24军进驻江津,暂编第一师副师长张清平大力推进街道改造,正街两边店铺一律拆退,截弯取直,除猪槽街石梯坎未改外,均铺成三合土路面,路面拓宽为9米,历时3年告成。同时,调动工兵营,修筑江津县城东门口至东门广场的碎石马路,取名“大同路”。
由“儒林”而至“大同”,名称演变的由来虽无确切实证,但从字面折射其意,该地繁华可见一斑。
商、学、医汇聚而兴
时代发展前行,城市日益丰富,以大同路为轴,串联汇聚了更多的城市元素。
▲魁星阁 记者 苏展 摄
四牌坊小学、江津中医院小什字院区(已撤除)、奎星广场、新华书店……各类标志性地点、乃至政府机构、大小店铺,或位于道路两侧,或以道路端口串联,形成商、学、医汇聚的繁荣场景,成为江津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区域。
▲四牌坊小学 记者 陈俊希 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江津城区不断拓展,大同路逐渐融入城市新格局中。
留住城市记忆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留住历史的记忆,建设特色名片?2023年3月,大同路所属的几江街道积极征求各方意见,设计和建设“几江母城记忆文化长廊”。
▲几江母城记忆长廊 记者 陈俊希 摄
▲几江母城记忆长廊 记者 陈俊希 摄
6月,长度70多米的长廊在大同路建成,莲花石、古城墙遗址……几江母城的记忆被浓缩在一幅幅水墨画里,成为大同路上一道别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也成为几江最具特色和辨识度的名片。
▲几江母城记忆长廊画作 记者 陈俊希 摄
▲几江母城记忆长廊画作 记者 陈俊希 摄
今天,大同路虽不再独享繁华,但也成为江津城区“贯通东西”的重要干道,站在大同路十字路口,人来人往,或驻足于文化长廊前观摩;或牵手漫步于每个商铺间,时空交错感扑面而来,此刻,城市记忆与现代生活在这里交融共生。
全媒体记者:陈俊希
视频编辑:苏 展
编辑:陈柳颖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涂 鹏
总编辑:罗玉江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