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 新职业项目吸睛
9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下称“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在天津开赛,来自全国各地4045名选手在109个项目上展开激烈比拼。参赛选手中职工选手比第一届大赛增加7.6倍;学生选手中,大中专院校和技校学生占比89.5%。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直击比赛现场,智能制造、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十分吸睛。
机器人系统集成:
设计组装“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在机器人集成项目比赛现场,两人一组的选手们都在紧张比赛中。只见每组选手中,1名坐在电脑前进行机械设计和电气设计;另1名站在工作台前,把机器人的模块搭建起来。
该项目选手需要对机器人进行机械电气设计、组装调试,让机器人满足相应功能,比如上下料、搬运、装配、堆垛、焊接、涂胶等。选手必须了解制造过程、控制系统、多关节手臂的技术发展以及机器人化规则的演变。
如果说移动机器人技术主要应用于服务机器人,那么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主要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机器人集成系统项目教练李冠斌介绍,选手需要在3天11个小时内,完成五个模块任务,涉及机械设计与安装、电气设计与连接、机器人系统编程与调试、拓展任务等。因为是双人项目,所以工作组织和管理模块将贯穿整个比赛过程,考核选手的沟通交际能力。“考核任务都是从企业任务转化而来,像本次比赛的一个任务就是让机器人拼七巧板。另外还要完成码垛、组装的任务。”李冠斌表示,这些任务对选手技能要求很高,“比如组装杯子,杯盖和杯子不是简单地合上就行,还要对准位置合上,如果没对准那么这个加工是失败的。”
“本次比赛要完成的任务比较多。”李冠斌表示,最后机器人还要完成一个拓展任务,选手需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成一套智能物流分拣装配自动化系统,按照任务和设备使用要求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案规划、机电设计、机电安调、机器人编程等任务。
增材制造设备操作项目:
既要懂逆向设计还要懂正向设计
本届大赛国赛精选项目数量大幅增加,重点增加了20个新职业和数字技术技能类赛项,除了互联网营销、全媒体运营等新职业项目外,还有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类竞赛项目,这更加符合技术技能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国赛精选)项目现场,选手们正坐在电脑面前建模,他们要对零件进行三维扫描,获取数据后就可以建立出模型。
记者获悉,作为本届大赛的新增国赛精选项目,增材制造设备操作项目共有五个模块,包括零件三维数据采集与建模、零件缺陷修复、产品设计、产品3D打印与后处理、零件三维数字化检测。选手要用现场提供的三维扫描设备完成给定产品三维数据采集和逆向建模。还要运用给定的有缺陷零件的三维点云数据,完成零件数据修复。根据给定的情景,完成设计某一产品,应用FDM、光固化两种3D打印机打印组成产品的所有零件,通过后处理后进行装配,实现要求的功能。由现场提供另一款三维扫描设备对指定零件进行扫描,获取三维点云数据,通过数据比对,检测该零件尺寸、几何公差,并出具检测报告。
“本次比赛有约200个评分点,其中88%都是客观分,达到要求才得分。”项目裁判长刘永利介绍,本次比赛依据去年国家新发布的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三级考核,考验选手逆向设计能力、产品正向设计能力以及增材制造设备操作的能力。
据介绍,增材制造设备操作技术广泛应用在产品开发设计、文物保护、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中餐项目:
每天都有神秘任务 厨余垃圾还要称重
烹饪(中餐)项目是本届大赛新增国赛精选项目,考核选手冷拼与雕刻、热菜、面点等综合技能水平。比赛第一天是冷拼和雕刻比赛,只见现场的“大厨”们都在忙碌着。
“每个模块都有一个神秘任务,选手提前都不知道。”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烹饪与健康系主任、比赛裁判马健雄介绍说,比如第一天比赛的神秘任务是8分钟以内完成一款元宝型的青瓜片摆盘,这很考验选手的基本功,青瓜片既要切得均匀又要切得快,还要堆砌均匀。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天的比赛结束后,裁判还会对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称重,重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对应评分项不得分。
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广州的选手陈毅华正在专心致志地摆盘。他做的冷盘菜是“梅兰竹菊”,普通的青瓜、胡萝卜、红心萝卜经过刀切、摆盘等,变成了一道造型精美的菜肴。陈毅华是广州酒家的中式烹调师高级技师,51岁的他是广东代表团中年龄最大的选手,有着30年的从业经验。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刘春林 通讯员邓纯艳、谢子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