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点评!张文宏:“长新冠”深入研究为时尚早,需长期监测应对新型病毒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相关资料图)
据澎湃新闻、上观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近日上海市科协“从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到新发再发传染病的防治”研讨会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演讲中对当前疫情,以及“长新冠”等热点信息进行分享。
观点一、奥密克戎株传播性极强,但也可能到达了极限。
张文宏介绍,奥密克戎家族的r0值高达20—22。所谓r0值,是指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在一个全部是易感人群的环境中,平均一名患者可以传染的人数。在奥密克戎诞生前,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传播力最强的病毒是麻疹,其r0值达到18。奥密克戎的r0值如此之高,可能已达到病毒进化的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数值,也许就违反了碳基生命的生物学规律。
去年底、今年初新冠病毒在我国大流行期间,估计有80%以上的居民被感染,由此产生了交叉免疫、构筑起免疫屏障。当时张文宏预测:今年5至6月,将出现第二波疫情。之所以做出这个预测,原因有二:一是去年底、今年初感染后,抗体会在未来4—6个月内逐步衰减;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有近20%的人没有感染新冠,属于易感人群。
在第二波疫情中,大多数人的“二阳”症状比“初阳”轻。张文宏介绍,感染新冠的人群在抗体降到很低水平后,体内仍存在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新冠病毒再次入侵后,它们会凭借“记忆力”与病毒展开斗争。
观点二、“长新冠”定义还需统一,深入研究还为时尚早
谈到“长新冠”,张文宏觉得为时尚早,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近日,他在一篇论文中公布了中国数万感染者“长新冠”的一年以上观察数据。研究显示,感染者的大多数症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而且“长新冠”的异质性很强,即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各有不同。有些人说自己的“长新冠”症状比较严重,但是检查后发现,没有临床指标与症状对应。
基于此,张文宏认为医学界尚未对“长新冠”形成统一的科学概念,尚未找到统一的特征和标记,所以不建议科研人员马上对此展开研究。
观点三、新冠病毒还未演变出更致命的“杂交病毒”,需持续基因组监测
活动过程中,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提出警示,奥密克戎可能与MERS病毒重组,杂交出一种致死性和传播性都非常强的病毒,呼吁科学界加紧研发广谱冠状病毒疫苗
对这个观点,张文宏表示:截至目前,新冠病毒的变异都是RBD区域(病毒受体结合域)的基因漂移,还没有出现病毒基因组杂交,这是很幸运的。我们要继续做好病毒基因组的研究监测工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