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板村:不见“九板” 却因“九板”得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存的古民居,庭前也由鹅卵石铺成。
百年古樟树环绕着古戏台。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有个九板村,村里不见所谓“九板”,却代代流传关于“九板”的传说。这里还是昔日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 7月20日,记者从恭城县城驱车,穿过嘉会镇,沿着公路行驶十多分钟,不一会就到达了九板村。九板村隶属嘉会镇白燕村委,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中部,嘉会镇东北部,距县城约25公里。 下车后,记者步行进入村中,淅淅沥沥的小雨,透过郁郁葱葱的大树,不时滴在身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都是需要几人合抱的古树。“这些樟树都几百年了。”白燕村党支部副书记唐碧松指着面前的樟树说,“村里大大小小的有300多株,三人以上才能合抱的百年古樟也有30多株。” 这里为什么叫做九板村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村后有一个山洞,洞里面有一条暗河,暗河上有十块石板搭起的桥,石板桥的尽头有九面银子砌成的墙,每板墙有九十九块银砖,每块银砖有九十九斤。古代兵荒马乱的时候,一队落荒而逃的叛兵来到这里,逃进一个隐蔽的山洞躲藏。为首的军官在洞中取暖时,他突然发现,洞壁在火焰的炙烤下有点变形。他拿着火把凑近看,发现洞壁居然是银子做的。面对天上掉下来的“馅儿饼”,他心起贪念。于是一个人带上沉重的银砖走出洞中,谁知才走到第一块石板,就因太重而踩断石桥,跌下深深的暗河中。于是,原有的十块石板就变成了九块,九板村的村名由此而来。后来因前来寻找银砖的人太多,洞口坍塌,便再无处可寻。村里老人告诉记者,关于村名的由来,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演变的版本有许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贪心。 清末时,随着陆路商业的发达,去湖南经商的人需从这里穿村而过。村民便在道路两旁做起了小生意,日子也日渐红火起来,便形成了九板街。当时的九板街地面由鹅卵石铺成,街上有各类大小商铺和榨油铺,来往商人络绎不绝。唐碧松告诉记者,九板村的古老民居依街而建,多为砖瓦房,为了方便做生意,前屋就作为门面,中屋、后屋用来居住,有的古民居还带有院子。记者沿着古街在九板村里漫步,以前由石子铺成的古道已经被硬化的水泥路面替代,再无踪迹可寻,只剩下残垣断壁见证着昔日的繁华。据了解,现在村里主要居住着瑶族人,还有部分汉族、壮族、苗族等聚居于此。 为了不让记者此行留下遗憾,唐碧松告诉记者,在村对面的田间还有一条保存相对完好的鹅卵石古道。为了亲眼看到这条古道,记者冒雨去一探究竟。来到田间,走着走着,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逐渐在泥地里清晰起来,如拳头大小的鹅卵石一个个镶嵌在路上,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路面清晰可见,没有积水阻挡前行。尤其是在这样的下雨天,更显出它的优势和古人的智慧。只可惜,如今这条鹅卵石铺成的古道也只剩下不到一公里。 说到九板村,不得不提的还有“婆王节”。“婆王节”是恭城瑶族传承至今的一项民族节庆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的“婆王巡游”主会场都设在九板村樟树林里的古戏台,清代道光年间逐渐演变成为期三天的“九板会期”。在这三天里会有婆王出巡、还炮、抢花炮、祭祀婆王神像、古装戏演出等活动,近些年来还举办了健身舞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得四面八方的人们齐聚于此,共同庆祝。 尽管传说中的“九板”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也一去不返,但口口相传的“九板”传说却饱含着祖先提点后代的道理,住在九板村的人们也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着见证岁月的古樟树,传承着瑶族的传统民族节日。
来源:桂林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