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滚动 > 正文

热点评!夏季也是脑出血高发期,高危人群需警惕

端午节假期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又恢复了上周的高温天气,这让不少朋友放弃了原有的旅行计划。持续的高温天气让多地报告了热射病的病例,实际上炎热的天气除了需要防暑降温,还需要注意夏季也是脑出血的高发期,因此有相关基础病的朋友也需要多注意。


(资料图)

夏季也要警惕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在西方国家中,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15%, 我国脑出血的比例更高,占脑卒中的18.8%~47.6%[1-4]。脑出血发病凶险,发病30 d的病死率高35%~52%,仅有约20%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2,5], 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6]。

通常情况下冬春季节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高发期,但实际上每年夏天,也有不少人被脑出血夺去生命。脑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高血压、血管结构性损伤、淀粉样脑血管病、系统性疾病以及药物因素等等。夏季天气热会导致老年人情绪紧张、失眠等情况,从而导致血压波动,促使血压经常处于病发前的较高临界水平。因此,高血压以及合并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夏天也要警惕脑出血。

夏季为什么会发生脑出血?

夏季发生脑出血的一个原因是不少高血压患者夏季易擅自停药。人的血压在不同季节、一天内的不同时段都有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血压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点,通常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这是因为炎热的夏季白天人的血管容易扩张,因此血压就会相对较低,而晚上因为天气热睡眠质量下降、精神兴奋等原因。而很多人看到白天血压降下来,会擅自减药或停药。

但实际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对环境温度适应能力差,气温一高会比较容易中风,还可能因血黏度增加形成血栓等。若自行停药或减药后续会出现血压反弹升高,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容易因血压波动引起心、脑、肾等方面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夏季气温升高,皮肤血管扩张,也可能造成大脑血流减少导致血压波动,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脑动脉硬化的人也极易诱发脑出血。同时在高温条件下,人情绪紧张,易烦躁,体内应激反应增强,使脑血管疾病发作;还有一些人由于夏天睡眠不好、休息不良、饮食紊乱,人体处在疲劳应激状态下,体内激素释放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诱发血管病变。

夏天这样预防脑出血

1、定时监测血压,规律服药

脑出血不仅仅是老年人才得的疾病,如家中有高血压病史或体检时发现血压高的人群,建议定时检测血压。如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如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2、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会出现没有食欲的情况,建议中老年人应注意饮食清淡,保证每天充足的营养。如每天的饮食中应当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牛奶、鸡蛋、肉类),每天吃8两~1斤新鲜蔬菜、1~2个水果。如伴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多吃青菜或升糖指数低的水果。

同时,夏天天气炎热应避免暴饮暴食,如果吃过多的食物,血液大部分就会给胃肠供应,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脑部的供血不足,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如有吃宵夜或晚上吃烧烤的习惯,可以将宵夜换成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菜羹、沙拉、凉拌菜等食物,以减轻肠胃的负担。

3、夏日运动应注意时间段

因为夏季天气炎热还多有暴雨的情况,很多朋友会选择在家待着不出门,或者睡一整天的情况。实际上夏季虽然要注意防暑降温,但也不宜在家中久坐不动或午睡时间过长,建议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最好能避开中午最炎热的时段运动,可以选择早晨或晚间比较凉快的时间段。

4、注意空调、风扇使用方法

虽说会有很多人夏天为了省钱,舍不得开空调导致中暑的情况,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夏天要注意防暑降温,但需注意空调的使用方法。很多人进入有空调的房间,因为贪凉而猛吹空调,温度突然下降会使本身扩张的脑血管突然收缩而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脑出血的发生。所以,切忌让空调或电扇对着自己直吹,同时在从外面回家或刚洗完澡时,不要立刻对着空调直吹。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于激动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容易出现失眠、心烦等症状,也很容易因为小事导致情绪爆发,和家人及朋友产生争执等。这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极易诱发脑出血,甚至是心梗。因此建议大家在夏季尽量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有家庭中琐事或烦恼,也建议平和交流,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脑出血发病紧急,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在突发脑出血时的救治原则是尽可能就地紧急就医。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脑出血、意识昏迷后,千万不要搬动,要就地处理,否则会加重出血量。并且立刻拨打120急救。等待120急救时,将脑出血病人的头部轻轻侧着,身体可以斜坡卧位,头部稍微高一点,避免呕吐出来的东西堵塞气管导致窒息死亡。

参考文献

[1] Liu M,Wu B,Wang WZ, et al. 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 Lancet Neurol,2007, 6(5): 456-464.

[2]  van Asch CJ, Luitse MJ, Rinkel GJ, et al. Incidence, casefatality,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over time, according to age, sex, and ethnic origin: 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Neurol, 2010, 9 (2): 167-176. DOI: 10.1016/S1474-4422(09)70340-0.

[3] Tsai CF, Thomas B, Sudlow CL. Epidemiology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ese vs white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review[J]. Neurology, 2013, 81(3): 264-272. DOI: 10.1212 /WNL.0b013e31829bfde3.

[4] Wu S, Wu B, Liu M, et al. Stroke in China: advances and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J]Lancet Neurol, 2019, 18(4): 394-405. DOI: 10.1016 / S1474-4422(18)30500-3.

[5]  Broderick JP, Brott TG, Duldner JE, et al. Volume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powerful and easy-to-usepredictor of 30-day mortality[J]. Stroke, 1993, 24(7): 987-993.

DOI: 10.1161/01.str.24.7.987. [6] Feigin VL, Forouzanfar MH, Krish

[6] Feigin VL, Forouzanfar MH, Krishnamurthi R,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stroke during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 2014,383(9913): 245-254. DOI: 10.1016/s0140-6736(13)61953-4.

编辑 | 暖暖

排版 | 暖暖

审核 | 里里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