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金融 > 正文

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领跑者》栏目直播部分观点实录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要求,践行“双碳”战略目标,引导中小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工艺等加快绿色化转型步伐,上海市企业服务云《领跑者》栏目于5月26日下午推出“‘小巨人’对话‘独角兽’,共启绿色未来”直播,聚焦绿色低碳领域,共话绿色发展。

参与上半场直播的嘉宾有上海致远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俞卫和上海箱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廖清新,两家企业分别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重点服务 “独角兽”(潜力)企业,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刘慧雯做客直播间。

在访谈中,俞卫认为,风电运作时产生的安全、噪音和成本问题以及缺乏清晰有效的审批机制是限制分布式风电走到用户身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项目审批机制和与需求匹配的产品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资料图)

廖清新认为,如今监管者、供应者和使用者共同推动包装循环利用,并提出包装循环替代一次性包装需要安全可信赖的包装、数字化赋能和构建部署覆盖全国的网络。

刘慧雯分析了上海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认知度、进程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上海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相关建议,助力广大中小企业绿色发展。

直播截图

以下为刘慧雯的直播发言内容实录。

主持人上海中小企业总体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如何?是否有指标可以衡量?

刘慧雯:去年第一财经研究院和上海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合作调研了134家上海的中小企业,其中涉及到十多个细分行业,包括工业、信息技术、批发零售等。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上海中小企业都非常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有超过一半的调研企业把绿色发展纳入公司的战略规划,并且85%的企业都会关注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中小企业已经普遍对ESG理念有了关注,说明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度比较高。同时,八成以上的企业虽然之前没有绿色实践的经验,但他们表示会在未来开展相关绿色低碳项目,比如建设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可以说,上海的中小企业都很愿意进行绿色低碳转型。

一些指标,如企业的碳排放数据、碳减排目标、企业绿色办公情况、资源循环利用情况、企业参与绿色金融情况等,都可以直观地评估企业的绿色发展现状。然而这些数据只有公司内部才知道,这就涉及到信息披露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绿色发展的相关信息都是披露在企业发布的ESG报告或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里面。我们对相关情况也进行过调研,我们发现,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受访企业会每年发布这类报告,大部分的上海中小企业没有发布过相关报告,也就是说,市场对于许多中小企业的绿色发展现状是不清楚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认为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相比国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对于这类报告的披露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且公众、消费者对于企业绿色发展的关注度不高。但自从“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后,现在国内的监管层对ESG、绿色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境内外投资者对绿色低碳也有了更多关注,我们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进行ESG的信息披露

主持人中小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存在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是否有相关建议

刘慧雯:中小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可持续领域的人才资源方面;第二是供应链资金链稳定性方面;第三是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因为我们的调研是去年开展的,当时,后两个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受了疫情的影响,但缺乏可持续领域相关人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企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这是将近59%的企业都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个情况也体现在人才招聘方面,我们注意到目前低碳人才方面的缺口还是很大的,企业在招聘“双碳”人才时也存在不小的挑战。虽然相关部门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包括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来推进“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但高校在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方面做得还不够。目前来看,开设低碳专业的高校依然在少数,国家在培养低碳人才方面确实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针对低碳人才这个问题,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政府层面,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低碳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支持一批高等院校开展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培养绿色发展复合型人才,并为中小企业建立可靠的相关人才招募渠道,比如组织企业进行一些校招或者线上线下的招聘活动,还可以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同时,企业对于低碳人才的招募力度也需要加大。薪资是很多求职者,包括高校专业人才求职时候所考量的重要因素,相比互联网岗位的薪资,低碳岗位的薪资似乎不太吸引人,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薪资较高的互联网行业。一些“双一流”高校,比如上海交大和复旦,在他们去年的就业报告里就显示,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还是互联网、信息传输和软件服务行业。因此,在政府和企业层面都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主持人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刘慧雯:劣势方面,我觉得第一点是上海土地资源比较有限。虽然近年来上海一直坚持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盘活低效用地,但土地资源依然紧张。就拿发展新能源来说,太阳能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里面就提出,到2025年,全市光伏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00万千瓦;到2030年,力争达到700万千瓦。这就需要大面积安装光伏,园区、公共场所这类地方能够比较方便的安装集中式光伏,但住宅这类分布式光伏的安装难度就比较大了,会牵扯出一系列问题,包括安装费用问题、居民意愿问题等。除此之外,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上海的林业碳汇储量也明显不足。还有一个劣势是上海人口密集并且人均GDP较高。我们都说,上海海纳百川,确实如此,所以上海的城市热岛效应也比较显著。有大量研究文献表明,人口和人均GDP都是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上海在这两方面都是驱动碳排放正向增长的。但并不是说要阻止人口或者GDP增长,而是我们要正视自身资源禀赋方面的特点,在经济稳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引申到了上海的优势。在我看来,上海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能够依托国际碳金融中心来发展绿色金融。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除了能够帮助促进全国甚至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外,同时也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中心和碳定价中心。绿色金融是推动上海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助力,比如《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里面提到的“积极开展绿色经贸合作”“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等,这些内容的实施都依赖于上海的金融资源优势。另外一个优势是上海人才储备比较多,并且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大。我们知道,上海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优秀的,涵盖了4所985大学和10所211大学,并且上海具有国际化的发展平台和区位优势,吸引了海内外许多顶尖人才。除此之外,上海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在不断放宽,从2018年的清华北大本科生直接落户,扩大到了2020年上海4所“双一流”高校,2021年,上海的应届研究生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就可以直接落户。去年,上海又再度放宽了留学生落户政策。这一系列的招才引才政策对吸引高水平人才安家上海形成了很大的助力。

主持人对于上海而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还有什么机遇可以把握,您有什么对策建议吗?

刘慧雯:根据我的观察,首先是绿色建筑方面的减排机遇。上海经济发展非常快,建筑群也在不断增加,提升建筑能效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其实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开展过一系列的实践,比如德国汉堡在2016年就提出“绿色屋顶计划”,指的就是在合适的、平缓的、建筑物屋顶上种植绿化植被,这样既能增加碳汇和绿化面积,也能有比较低的能源成本和维护成本,使用寿命也比较长。上海与汉堡都属于建筑群密集、紧凑型的城市结构,上海如果能借鉴汉堡绿色屋顶战略,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减排成效。所以我想提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开发上海的绿色屋顶潜力,通过推广绿色屋顶,不仅能够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极端天气的影响,同时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碳汇储量,还能提高城市的雨水保留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等

第二个是办公模式方面的减排机遇。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航空运输方面的碳排放增长很快。上海是商业集中区域,有很多国际国内业务,这就会出现频繁的差旅活动,从而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增加。大家可能深有体会的是,每天通勤路上堵车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这些车一大部分都是燃油车,这也会使碳排放增加。我注意到很多外企都已经在实施“4+1”的工作模式,就是4天在办公室工作,一天在家弹性工作。其实这其中也考虑到了能源使用和减少碳排放的因素。如果我们可以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减少非必要的差旅活动,减少燃油车的使用,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推广线上办公模式,例如一周一至两天采用线上办公模式等,都是能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举措。这也是我想提的第二个建议

除此之外,我还想再提一个建议,就是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上海在绿色金融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要实现“双碳”目标还有努力的空间,比如规范绿色投资相关标准,引导更多国际国内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等。再比如,碳市场方面,可以促进碳金融产品和碳市场主体多元化,加速推进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及相关技术文件的出台等。

——

文 | 刘慧雯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