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聚焦 > 正文

五识身相应地(5):眼识(2)所依(1)三依_今日讯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资料图片)

辛二、所依(分二科)壬一、别举三依(分三科)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一(之上):次解所依,文别有三:初略显三所依,次摄之为二,后重出三体。《唯识》云「增上缘依、无间缘依、因缘依」,彼以四缘名显故;又云「俱有依、开导依、种子依」,大势同此。《成唯识》第四中以亲疏为次第,此中以显隐为次第,前后不同也。

彼俱有依合有四解,明五识依但有三解,彼第三师同第二故。第三正义:五有四依,谓五色根、六、七、八识,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此中六、七、八识稍疏远,故略不述。此中净月等解,依及所依,言别义同。论云「俱有依,谓眼」故,护法等解:若法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乃是所依,名通也。此论于所依中说依名,故云俱有依。

彼论等无间依合有三解,第三、五识各唯取自类识为依,以之为正。若小乘,以过去为意,故论破云「意名应无有义」。今大乘说即于现在将灭位中有牵后力,名次第灭根,非入过去,方始名根,故新译《摄论》云「于将灭位得此名故」。

种子依虽有二说,解前五识皆无异解。第七卷中解「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共,即依现;亲,即依种。今此文中,若依景释,唯举异熟赖耶,意取种子。

基作三解。一云:种子是所执,所执即所依,与现行为依故,不离第八识,故名异熟;又变异而熟,亦名异熟,阿赖耶所摄。第二解云:由第八识得二种子名。一、亲因缘,即识中种;二、增上缘,即持种识。依止根本能生之义,亦名种子。彼论以二缘别故,说现行入俱有依中;此论以能生义故,说现行第八亦名种子。种子是所执能依,现行是能执所依,故亦不相违。第三解云:阿赖耶识与杂染法为二缘,一为种子,二为所依,故今现、种二法皆为彼俱有依。

若此三依以四缘名显者,如《唯识》云:「如次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因缘依。」所以不说缘缘者,即是第三所缘门摄,故所依中不说也。

于重出三体中,以五义释:一、所造;二、所依;三、净色;四、无见;五、有对。各有别义,及有所简。

种子识中,「乐着戏论」等者,此有三解:即言说及分别皆名戏论,以现行为因所生种子异熟识,即名言熏习种子是;二解、即所生现行异熟识名种子,谓依熏习因是种故;三解、通取现、种。

次解所缘中,初、约有见有对解。二、约显、形、表等三色分别。有四复次:初、列三色体数;二、辨三色相;三、对辨差别;第四、偏明显色有好恶等。

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

有见有对者,旧经论,名可见;依梵本,名有见。依《正理论》,总有三说,云:「由二义故:一者、此色定与见俱,故名有见,由色与眼俱起故,如有伴侣;二者、此色可有示现,故名有见,可示在此在彼别故,如有所缘。有说:此色于镜等中,有像可现,故名有见,可示如彼,此亦尔故。」

有对有三,此是障碍有对。

「彼所依者」,「所依」,眼识的所依。

「彼所依者」,眼识不能够独自地存在发生作用的。「俱有依」是指什么说的呢?「谓眼」,就是眼根,这是它的俱有依。

「依」,一共有三个依。第一个是「俱有依」,「俱有依」也叫做增上缘,在四缘里面就是增上缘;眼根对它的帮助的力量很大。如果眼根若坏了,眼识就没有办法生起了,所以眼根是太重要了。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等无间依」,这是第二个依。「等无间依」怎么讲法呢?眼识的前一剎那灭了,后一剎那的眼识才能生起;前一剎那、后一剎那中间没有间隔,没有第三者在中间阻碍,眼识才能生起;如果前一剎那的眼识不灭,后一剎那的眼识不能生起。所以后一剎那的眼识的生起,依前一剎那的眼识的灭作依止。

这样说,耳识是耳识的等无间依,眼、耳、鼻、舌、身各有各的等无间依,也是不混乱的。

「等无间依」名字叫做「意」。这个意,不是第六意识的意。「意」当依止讲,意是依止的意思。前一剎那的识灭了,做后一剎那识的生起的依止,这就叫做意;意是依止的意思。「意」有二个解释:一个是依止意,一个是思量意。现在指依止意,叫做意。

「俱有依」,其实不只是眼根;「俱有依」是同时的,「等无间依」是前后的,「等无间依」不可以是同时的。它是无间的,它又不是同时的,所以叫做「等无间依」。眼根对眼识来说是同时的,但是「俱有依」不只是眼根。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也是它的俱有依。第六识就是分别依;如果第六识不在的话,它特别地注意一件事的时候,眼识也没有办法生起,眼识也是不能生起。「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第六识这个分别依,第七识是染净依,第八识是根本依,但这里边没有提,不提了。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眼识的生起,要有俱有依、等无间依,还要有「种子依」。「种子依」就是因缘。

「种子」也是眼识生起的一个重要的条件;眼识的生起要有眼识的种子现行,眼识才能活动。种子是剎那剎那的,所以眼识也是剎那剎那的。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识都是这样子,都是剎那剎那的。

「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种子依」,以种子为所依。「一切种子」,我们内心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分别,都是由种子变现的。若是没有种子了,你不会有那样的心理作用。譬如说阿罗汉,把爱烦恼、见烦恼灭掉了。阿罗汉贪无余断、瞋无余断、愚痴无余断,没有剩余的,完全的消灭了。这个消灭不是指现行说的,是指种子说的。所以没有种子了,贪、瞋、痴的烦恼不现行,不能活动了。我们有这样的烦恼的现行,就是因为有种子,内心里面有这样的种子。所以种子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叫「一切种子」。

「执受所依」,「所依」就是身体,眼、耳、鼻、舌、身是为阿赖耶识所执受,所以是一个活活的生命体;若不执受,就变成死尸了。有执受,所以能够有觉受,「受」就是有感觉。身体有感觉,就是因为阿赖耶识的执受的关系。「执」,就是阿赖耶识与身体同在,有执持身体的力量。

「执受所依」,就是「异熟所摄」的「阿赖耶识」。「异熟」,旧译为果报。音译为毘播迦。《成唯识论述记》卷2:「言异熟者,或异时而熟,或变易而熟,或异类而熟,或异熟因所招名异熟果。」(CBETA 2020.Q3, T43, no. 1830, p. 300a16-18)是变异而熟。阿赖耶识的现起,有善业现起的、有恶业现起的;善业、恶业是因,阿赖耶识是果。在因是善、恶;在果上是无记的,所以叫做「异」,是不同的。因中有善、恶,到结果的时候只是无记,所以叫做「异」。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异时而熟。善、恶是在前一生,现在这一生,是异时而熟,不同的时间才成熟的,这叫异时而熟。第三个意思,变异而熟,逐渐地变异才成熟的,谓「果」为「因」所变异而熟。阿赖耶识就是一切种子识。阿赖耶识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种子,其中眼识的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就是眼识。

延伸阅读:

《成唯识论述记》卷3:「总相而言,执受义者,执是摄义、持义;受是领义、觉义。摄为自体,持令不坏,安危共同,而领受之,能生觉受,名为执受,领为境也。」(CBETA 2020.Q3, T43, no. 1830, p. 315c10-13)

韩清净《披寻记》:「彼所依者等者:此中总说眼识有三所依。一、俱有依,谓眼。由与眼识俱时流转,能与眼识为增上缘。为显损益共同,此依最胜,不共余识,名俱有依。所以者何?于异熟中,眼根相续恒无间断。由此义故,成为所依。即此为依,眼识得生;眼若坏时,眼识不起。由是应知此与眼识损益共同,成俱有依。二、等无间依,谓意。此即眼识无间灭者,名之为意;即过去识之异名。由前剎那眼识灭已,后自类识无间得生,是故名为等无间依。前后自类诸心心所,有善、不善、无记等种种差别无间灭生。谓善心无间灭,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无记心生;如是不善、无记心无间灭,各有三种心生,当知亦尔。诸余差别,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类识种种差别纔生灭已,中无间隔,后自类识种种差别相续而生。前后诸心或为同分、或为异分,非一类起、非有间起、非俱时起,依此安立等无间名。三、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摄大乘论说有颂言: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是当知阿赖耶义是摄藏义。长行释云: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今于此中说种子依,体即阿赖耶识。为显此识能与眼识为其生因,是故说言一切种子;此即摄大乘论说于彼摄藏为因性义。又显此识受彼眼识杂染熏习,能持彼种,是故说言执受所依异熟所摄;此即摄大乘说于此摄藏为果性义。由是当知,此种子法望生现行,说名为因;望由熏习,转说名果。如是因果皆依阿赖耶识而得建立,是故阿赖耶识名种子依。如说眼识,所余诸识道理亦尔。随其所应,下皆准知。复次,阿赖耶识与能熏法同时同处,不即不离,成是所熏,是故说言执受所依,执受诸根和合转故。又性坚住,一类相续,能持习气;唯是无记,无所违逆,能容习气;具此二义,成是所熏,是故说言异熟所摄,唯先业引任运起故。」

此文当中总说眼识有三种所依。眼识生有三依:

一、俱有依,就是眼根。由于眼根与眼识同时活动,为眼识的增上缘。眼根与眼识彼此俱损俱益,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能生起;眼根好一点,眼识的作用也明利。为显示眼识与眼根损益共同,三种依止中,俱有依最为殊胜,与其它识不共,眼根是眼识得名之所依。眼识不可为余识所用,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若依眼根则无法了别。因此眼根称为俱有依。为何如此说?在有情的果报体中,眼根恒时相似相续存在,从不间断,由于眼根有这种特性,能成为眼识的依止。即以眼根为依,眼识才能发生作用。《成唯识论》卷第七说: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因缘具足,五识才能现起。由此可知眼识随缘而现,有时间断,而眼根恒时相续,故能为眼识所依。眼根若损坏时,眼识不能生起。由此应该知道眼根与眼识损益共同,所以眼根成为眼识的俱有依。

二、等无间依,就是意。前一剎那已灭的眼识,名为意,即过去眼识的别名。由前一剎那眼识灭了以后,后一剎那自类的眼识,才能够无间生起。前一剎那眼识名为等无间依。前后自类识的心、心所,有善、不善与无记等三性差别,没有间断的前灭后生。前一剎那与善心所相应的眼识灭除之后,下一剎那无间断的生起与善心所、不善心所,或是无记心所相应的眼识方能生起。依此类推,前一剎那与不善心所相应的眼识,或与无记心所相应的眼识灭了之后,各有三种:善、或不善、或无记心所之一相应的眼识产生。应当了知道理也是一样。其它差别情形因为太繁杂了,暂时不全部说出。简要的说,前一剎那自类识,有种种善、不善、及无记的差别,剎那生灭之后,中间没有间隔,后一剎那同一类识也有种种差别相续而生。前后剎那诸心可能是同分,例如前一剎那是善的眼识,后一剎那也是善的眼识,称为同分;或是异分,例如前一剎那是善的眼识,后一剎那是恶的眼识,善恶对望名为异分。前一剎那心心所与后一剎那心心所不一定同一性类。前一剎那心心所与后一剎那心心所不间断相续而生,称为非有间起。自类识前一剎那心心所与后一剎那心心所不能同时生起。依此道理安立前一剎那识称为等无间依。

三、种子依,是指含藏一切种子,能执受根身,是前生善恶业变异成熟所招感的果报的阿赖耶识。《摄大乘论本》有颂言:「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是当知阿赖耶义是摄藏义。阿赖耶识在《摄大乘论本.所知依分》,有非常详细的解释。由于阿赖耶识能摄藏宇宙万法,摄藏义译「依住」,一切法依阿赖耶识生起,依阿赖耶识存在,故阿赖耶识也名「藏识」。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在相续的识流中,有能生诸法的功能,像种子一样,称一切种子识。对具菩萨根性(胜者)的人,我(指佛)才开示,对劣者的二乘凡夫是不开示的,恐怕他们程度不够,无法领受阿赖耶识的妙法。由此可知阿赖耶有摄藏的意义。

长行解释:在这一切种子阿赖耶识的摄藏中,一切有生杂染品法对于此摄藏作为果性故;又即此阿赖耶识于彼摄藏作为因性故;具有这摄藏的功能所以称作阿赖耶识。或是一切有情摄藏阿赖耶识为自我,这是指第七识(染污末那识)摄藏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称为阿赖耶识。「我」有常、一、主宰性的意义,众生位上的阿赖耶识,一类相续,恒常不断,染末那就在这似常似一上执为自我,生起我见。

这里说种子依,它的体性就是阿赖耶识。此即《摄大乘论》说「于彼摄藏为因性义」,为了显示阿赖耶识是眼识生起的因缘,所以说一切种子,这就是《摄大乘论》说,阿赖耶识在「彼摄藏」一切杂染品法的关系中,阿赖耶识为杂染品法的「因性」。又显示阿赖耶识受到眼识杂染熏习,能执受熏习的种子,就能熏与所熏的层面来看,能熏诸法是因,种子是果,故说阿赖耶识是执受所依异熟所摄。就能生与所生说,种子是能生,一切杂染法是所生,这就是《摄大乘论》说,一切有漏有为的杂染品法为阿赖耶识所生的「果性」。

眼识一现前,马上熏成种子。身口意三业亦复如是,一现行,一定留下痕迹,留下痕迹就是留在阿赖耶识里,阿赖耶识能执持这些种子,称为执受所依,异熟所摄。种种的种子称为种子法,由此可知,种子法对望现行诸法称为因。若说种子从那里来,即由前七转识现行所熏,种子是前七转识熏习的果,种子同时可通于因,也可通于果。这些因果都是依止阿赖耶识而能建立,故阿赖耶识称为种子依。说到眼识是这样,其它种种的识也是一样。随其所相应的,以下都可以知道。其次,阿赖耶识与能熏习的前七转识,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处所,不即不离,不是同一个,也不能离开它,如水与波,水不是波,离水无波,前七转识是能熏,阿赖耶识是所熏,因为阿赖耶识能执受诸根,与诸根和合运转,称为执受所依。阿赖耶识体性坚固安住,是一类无覆无记的性质,相似相续,又能执持习气(种子);是无记性,于善恶法无所违逆,能够容纳善恶的习气,于断烦恼无障覆,非善非恶;具足这二种特性,才能够被熏习。故说阿赖耶识是异熟所摄,过去生的业力所引生的,而且是任运生起,无间相续。

延伸阅读:

1、《成唯识论》卷4:「诸心心所皆有所依,然彼所依总有三种:一因缘依,谓自种子,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自因缘必不生故。二增上缘依,谓内六处,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俱有根必不转故。三等无间缘依,谓前灭意,诸心心所皆托此依,离开导根必不起故。唯心心所具三所依名有所依,非所余法。」(CBETA 2020.Q3, T31, no. 1585, p. 19b22-28)

2、《摄大乘论本》卷1:「「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如是且引阿笈摩证。复何缘故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CBETA 2020.Q3, T31, no. 1594, p. 133b18-24)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T1594_001

3、《成唯识论》卷2:「论曰:初能变识,大小乘教名阿赖耶,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此识自相分位虽多,藏识过重,是故偏说。此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此识果相虽多位多种,异熟宽不共,故偏说之。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此识因相虽有多种,持种不共,是故偏说。初能变识体相虽多,略说唯有如是三相。」(CBETA 2020.Q3, T31, no. 1585, pp. 7c20-8a4)

- 喜 欢 作 者 -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