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媒体 > 正文

华安鑫创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华安鑫创(300928)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相关资料图)

2023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汽车行业和全球车厂竞争加剧,在汽车降价和促销潮引发短暂观望情绪叠加部分车型更新换代,部分项目量产延期的情况下,公司上半年仍然实现营业收入52,874.91万元,同比增长33.89%。报告期内,公司与现有客户合作进一步拓展至多款新车型、各类车载显示屏出货量超100万片,保持了较为稳定的业务增速;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9.73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的主要因素为:(1)业务结构升级需要一定周期,叠加上半年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下游竞争向产业链传导,公司传统业务板块的利润空间有所收窄,毛利率有所下降,进一步推动公司升级;(2)公司所处汽车座舱市场仍处于上升期,公司围绕中长期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相应费用有所增加;(3)公司南通工厂一期厂房未完全投产,但相应的生产管理和市场支持团队已陆续配置到位,相应开支已经发生、使得报告期内呈现亏损。

面对压力和挑战,公司坚定发展信心,坚持战略布局,持续做好优化产品结构、客户结构的工作,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与业务拓展。具体而言,在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公司在具备屏幕一体化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车规级前装滑动机构,可重点应用于车内显示系统的机械移动及旋转,显著提高车内显示系统的灵活造型及更智能化的交互;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的第二代电子外后视镜取得重要进展,将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在客户结构优化方面,2023年以来公司接受众多国内自主品牌大客户审厂并参与项目竞标,技术能力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在工厂建设方面,南通工厂已成功获得IATF16949、ISO9001、ISO45001、ISO14001等体系认证,为工厂顺利投产、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打下基础。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处于汽车行业下的汽车座舱电子细分领域,报告期内业务主要围绕汽车中控、液晶仪表等座舱电子产品展开,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与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高度相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其中,乘用车上半年产销分别完成1,128.10万辆和1,126.8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8.8%;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达到28.3%。

随着座舱智能化需求持续升级带来汽车座舱电子细分市场持续快速发展,立体多模化交互需求带来座舱显示朝着多屏化、大尺寸、多样化布局,座舱域控制器加速落地,汽车座舱内软硬件解耦,一芯多屏、屏机分离趋势呈现加速;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势,汽车供应链的竞争格局白热化,使整车厂对供应链的触达程度比以前更深,更多地参与到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生产环节,以保证供应商提供的产品符合预期,与供应商耦合程度加深,垂直整合趋势逐渐明显。因此,能够帮助整车厂进一步控制核心零部件成本、具有一定研发实力和技术壁垒、能够满足差异化产品开发需求,并拥有健全产业链、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稳定供货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将在此产业变革中脱颖而出。

(二)公司的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汽车智能座舱的核心显示器件定制、软件系统开发及配套器件的销售。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主要包括车用显示屏及触摸屏的定制开发,全液晶仪表系统开发、涵盖高级驾驶辅助(ADAS)技术的集成化座舱显示系统开发、现实增强抬头显示(AR-HUD)、人机交互(HMI)设计、用户交互界面(UI/UE)设计等多种符合智能座舱电子发展方向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同时配套销售通用显示器件和其他元器件。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建设液晶显示模组和座舱显示系统产线,持续完善从定制开发到生产交付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1、核心器件定制

公司定制的产品主要为各种规格、参数和类型的液晶显示屏及触摸屏,系汽车座舱电子的核心显示和交互器件。基于下游客户对于汽车显示屏幕在新颖性、功能性或采购成本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公司结合不同车型项目定制相应的核心显示器件产品,在上游屏幕制造商处开模、试产,并在对应车型量产时独家采购并供货,通过自建模组产线,公司将同时具备自主开模、试产并供货的能力。此外,公司的新能源电池组定制业务也在有序开展之中。

2、软件系统开发

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以汽车座舱电子软、硬件为主的定制化开发服务,通过交付不同的开发成果来获取收益,具体包括汽车全液晶仪表、涵盖液晶仪表、中控或其他座舱电子的一体化智能网联系统(如双联屏、一体屏、智能驾舱等)、现实增强抬头显示(AR-HUD)、车载复杂模组和显示模组等产品的全系统开发或交互设计等部分开发工作。

3、通用器件分销

根据下游车型项目的具体情况,公司可在无需定制开发新产品的情况下,协助客户选择相匹配的核心显示器件产品并持续供货。与核心器件定制业务相类似,公司也需要在下游项目预研阶段提供初步方案设计框定各项参数,在型号确定后辅助完成各项试验,并在量产后持续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公司还围绕汽车和相关产业链从事其他通用器件产品的经销活动。通用产品直接根据制造商的产品目录,结合下游需求开展相应的采购和销售活动。

(三)公司的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1)核心器件定制

公司核心显示器件定制业务的上游供应商为液晶面板、触摸屏等显示器件制造商,下游客户则是整车厂或为整车厂提供中控、仪表等座舱电子产品的系统集成商。公司配合下游车型项目提供液晶显示屏等产品的方案设计、定制开发、跟进试产、产能协调、售后维护等综合服务。针对器件定制业务,公司不收取单独的服务费用,而是通过定制后器件的批量销售获取收益。

(2)软件系统开发

公司结合下游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系统开发服务,通过交付满足开发需求的开发成果并从中获取收益。

(3)通用器件分销

除不涉及定制开发或生产环节外,公司的通用器件分销业务与核心器件定制业务拥有相同的盈利模式,同样通过买断式销售的方式并从上下游价差中获取收益,或通过为下游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完善和选型服务,直接收取服务费。

2、研发模式

公司的研发工作根据下游需求的不同,涵盖汽车座舱电子等产品的软、硬件一体化开发,以及软、硬件单独的开发。公司技术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与下游客户的长期沟通及充分的市场调研等,获取研发方向并确定研发目标。公司基于自身研发组织架构及技术储备,确定研发路径并进行在研管理,最终,公司会根据市场信息、客户要求等对储备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完成产品成果转化。

3、采购模式

公司的液晶显示屏等硬件产品主要采用以销定采的采购模式,公司根据客户的采购计划和采购订单提前向供应商发出特定型号产品的采购指令,并通知供应链管理部门跟进完成货物交付。公司软件系统开发业务成本主要为项目人员的薪酬、差旅等支出,不涉及大额原材料采购。

4、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与第三方模组厂进行合作,由其负责定制器件的生产。公司自有车载液晶显示模组及智能座舱显示系统产线正在持续建设中,未来公司自产的比重将逐步提升。公司主要通过获取客户的采购计划来制定排产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公司注重按照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之间的模块化、系统化配套趋势,加强对产品的模块化生产管理,特有的柔性生产模式能够满足下游客户的订单要求。同时公司严格贯彻执行IATF16949:2016质量体系关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对产品的试生产、批量生产、总装、检验、出货、交付均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5、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活动由市场销售及项目部集中管理,统一协调,能够以一个窗口对外提供包括软、硬件定制开发及产品销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同时触及供应商和主机厂客户,能够有效整合软件和硬件、通用和定制、概念和量产、前装和后装等不同的业务资源和商业机会。各业务线之间可以共享销售渠道、相互提供业务支持。

公司结合客户的具体需求组建项目对接团队,并持续负责具体项目的落实情况。公司市场销售人员负责日常对市场需求及客户规划进行跟踪,公司研发各部门对市场销售及项目部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对接。公司分区域配备销售队伍,针对国内主要的系统集成商及整车厂开展日常业务拓展及客户维护工作。

(四)公司的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汽车座舱电子领域,始终致力于汽车中控和液晶仪表等座舱电子系统的软、硬件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当前,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格局正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趋势下发生极大变化。在此产业发展趋势下,公司积极整合上下游资源并自建工厂、打通产业链,以满足整车厂日益增强的垂直整合需求,致力于凭借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开发能力,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稳定、高品质的产品交付,争取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通过持续增强技术实力、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公司已经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市场竞争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凭借自身积累的研发实力、丰富的项目案例、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服务,公司也与上游供应商及下游客户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1、汽车行业发展推动因素

公司汽车座舱电子系统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下游最终客户为各整车厂,所处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行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强,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除注重安全和稳定之外,座舱电子又具备消费品属性,为增强产品吸引力,各车型均突出差异化,相关产品均为定制化产品,对各环节参与者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因此,国内外汽车市场销售情况、座舱电子产品和技术的更新迭代、消费群体的偏好变化、下游客户的经济效益和研发投入等,都会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近年来,液晶显示屏和智能系统在汽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同时汽车座舱智能化、电子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液晶显示屏尺寸、数量、单价上的变化,市场容量仍在不断扩张,持续稳定的下游需求为公司业务发展注入动力。

2、公司自身竞争实力

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在汽车座舱电子细分领域提供软、硬件整体开发服务的综合服务商。公司业务所涵盖的屏幕定制、软件开发和交互界面设计,分别对应座舱电子整机产品的成本核心、功能核心和颜值核心。随着市场对座舱电子产品低成本、高智能、高颜值的需求逐步增强,公司凭借自身的技术和业务积累,呈现出较强的行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近年来汽车市场整体波动的大环境下,公司更多地介入前端开发环节、参与产品整体方案的制订,不断拓展新客户、新项目,在为下游设计开发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款式新颖、性能领先的屏幕产品的同时,也能够为下游提供更适合市场营销策略的产品,切实满足下游的降本需求。在此过程中,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成功案例,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与信任关系,从而进一步稳固了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公司向产业链延伸提供稳定支持。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深耕于汽车中控和液晶仪表等座舱电子领域,始终从事座舱电子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定制,是国内早期从事全液晶仪表系统开发的企业。公司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储备、行业经验以及对上游器件产品工艺性能的了解,提供先进、成熟的综合研发定制服务。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具备结构设计、电子设计及软件开发等全方位能力,也取得了相匹配的知识产权以支撑业务发展。基于当前的技术储备,有别于传统供应商仅具备部分模块的开发能力,公司具备从简单模组到复杂模组到智能屏显系统再到智能座舱系统的完整开发和定制能力,能够通过一体化方案设计从源头满足客户对于产品、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参与到概念和新品车型的前沿开发,当前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处于细分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外,公司积极与高校、产业链伙伴开展技术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体系。

(二)资源整合优势

公司具备完整的上游资源整合能力,与众多供应商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并寻求业务深度协同性。公司与芯片、显示面板、光学件等核心部件供应商达成战略合资或合作,深度锁定了核心部件的采购渠道资源。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供应链的安全性,已经进行了国产MCU、SoC、LVDS对片、电源芯片的资源储备和方案对接,不断推进本土化、多元化采购,为工厂投产后实现标准、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可为主机厂提供差异化的定制方案。工厂建成后,公司将具备从原材料开始到玻璃前段制程、背光组立、模组贴合、整机组装的一体化交付能力,相对于传统制造过程,可以较大程度缩减物流、过程管理运营等成本,保证供应链链路通畅,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能够充分应对下游客户对供应链垂直整合的不同需求,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三)业务整合优势

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核心显示器件定制、软件系统开发及配套器件的销售。由于自身具备较强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具备汽车中控和液晶仪表等座舱电子系统整体设计及量产能力,公司能够以一个窗口对外提供包括软、硬件定制开发及产品销售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有效整合软件和硬件、通用和定制、概念和量产、前装和后装等不同的业务资源和商业机会。各业务线之间可以共享销售渠道、相互提供业务支持,快速高效地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四)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位于汽车制造产业链中游,产业链上游主要为显示器件生产商,下游为系统集成商、整车设计公司及整车厂。公司创始团队深耕汽车电子近二十年,在与下游行业中主要的市场参与者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公司直接或间接服务了国内大部分整车厂,在巩固与系统集成商、现有整车厂间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更前端、更全面的商业机会。公司同上下游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公司持续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产品已经嵌入到自主品牌车厂的主要车型中,持续稳定的下游需求可以保证业务来源,而通过在下游渠道中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也可以确保公司能够在整合下游需求后向上游制造商争取更多资源;同时,与上游制造商的广泛合作也确保了公司产品方案的落地并能够提供给下游更全面、更具性价比的选择,从而进一步增加业务合作机会,提升市场占有率,确立行业地位。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发展依赖国产汽车行业的风险

公司业务主要围绕汽车中控及液晶仪表等座舱电子产品所展开,因此,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高度依赖于我国的汽车产业。公司报告期内实现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国产自主品牌,考虑到汽车产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周期性影响较大,若汽车产业景气度出现下降,相应汽车销量呈现低迷的情况下,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汽车行业发展方向、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有关法律法规导向,增强决策层对经济走势和政策变化的预测与判断能力,提高管理层的应变能力以及企业战略研究和执行能力。根据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公司政策,以避免和减少因政策变动对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不断丰富公司业务布局,通过提供更多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更专业化的服务或产品,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持续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

汽车座舱电子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媒介,一直备受整车厂的重视。为了紧跟下游整车厂新车上市进度,满足新车不断提升的科技含量和个性化需求,公司需要保持研发及创新的能力,不断研发可落地量产的新技术、新产品。但是,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集成电路行业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伴随着核心器件生产工艺、软件系统编制工具、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以及各类型应用软件等的升级换代,公司必须全面了解业内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并掌握对应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若公司未来不能持续保持技术创新,不能引领甚至不能及时跟上行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或无法及时将新概念、新技术成熟地运用到下游需要的产品之中,将很大程度上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另外,人才竞争加剧,若人力资源补充不及时,将对研发能力及项目交付能力带来较大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未来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及行业需求变化,不断完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保持技术优势和壁垒。同时,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整合多方资源让技术开发面向市场,并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和解决方案。

3、行业竞争的风险

汽车座舱电子的技术革新较快,产品的更新换代较为频繁,若公司不能正确把握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无法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则会面临行业竞争导致的经营业绩下滑、客户数量减少以及市场占有率下降等风险。此外,汽车座舱电子细分行业景气度较好会使得新进入的竞争者不断增加,同时下游企业也会逐步掌握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长期来看,随着汽车座舱电子细分市场逐步扩大,装机数量增加,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司相关项目利润率存在持续下滑的风险。另外,公司新产线在建设期间,可能存在建设进度不达预期、产能爬坡不及时从而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的风险,部分产线为公司首次自建生产,可能存在由于经验不足,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从而对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提升技术研发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成本管理,充分发挥公司的产品技术优势以及品牌营销优势,从而降低未来因市场竞争加剧而影响公司产品市场价格或市场占有率的情况。

4、人才流失风险

公司作为汽车电子领域的从业企业,拥有稳定、高素质的研发管理人才队伍是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为保持公司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发展能力,巩固与保持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需要加强已有员工的培养,发挥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公司还需要从外部引进并保留与公司发展所需密切相关的研及管理人才。公司未来能否及时培养、引进相应的专业人才将对公司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公司在今后的发展中将面临人才培养、引进和合理应用的挑战。

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快推进外引内培、团队融合、用工需求保障、人力资源完善等系列工作,着力为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在用人方面公司将贯彻识人以绩、用人以长的理念,建立一整套人事管理办法,积极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既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也使职工能进能出,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行员工关怀,充分调动全体员工主人翁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公司的内聚力,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5、投资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或投产后未达预期收益的风险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车载液晶显示模组及智能座舱显示系统智能制造项目”投资总额较大,建设工期较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进度延迟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存在导致投资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的风险。此外,由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建成投产后的产能消化和实际收益情况与公司管理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情况及公司销售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上任何因素的不利变动都将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产能消化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存在公司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创新不能满足下游客户的市场需求、市场拓展不利等导致项目产能不能及时消化的可能。因此,公司面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投产后新增产能消化未达预期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将持续关注并积极跟进募集资金项目的进展情况,重视并关注项目的施工建设,紧抓项目实施质量和进度,合理规划和督促项目按期完工,保证募集资金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公司也将时刻关注和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密切跟踪行业技术动态、深入了解市场发展状况,力争实现预期经济效益,保障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