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疾控为你科普猴痘防治知识-看热讯
红网时刻新闻6月21日讯(通讯员 李作超 黄露露)6月份以来,北京、广东先后各报告了两例猴痘病毒感染病例,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那么,猴痘是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它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临床表现是什么?普通民众如何预防呢?永州疾控为您解答。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Mpox)是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猴痘病毒。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报告全球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确诊病例。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
(资料图片)
二、猴痘传染源有哪些?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三、猴痘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1. 动物传人
人接触感染动物的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可感染猴痘病毒。
2. 人传人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现报告的病例以男男性行为传播为主),也可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目前尚不能确定是否会经过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
3. 物传人
人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也有可能感染。
四、猴痘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尤其是1981年后出生的人)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五、感染猴痘病毒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猴痘感染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为潜伏期,通常是5至21天,多为6至13天;
第2阶段是发病早期:出现发热、寒颤、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第3阶段是皮疹期: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呕吐和腹泻引起的严重脱水、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等。
2022年以来发现的病例临床表现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六、猴痘治疗及预后?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的治疗。
1.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2.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3.预后良好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七、如何预防猴痘?
普通民众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不必过度惊慌,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1.教育与宣传
建议出入境人员和涉及疫情地区的居民密切关注所在地的猴痘疫情动态。避免直接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已死亡的动物)。
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液和肉类,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屠宰或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时,应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装备。
在猴痘病毒流行地区,应避免和猴痘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共用物品等行为,避免和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
特别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必须积极学习猴痘预防知识,做好个人防护。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2、接种疫苗
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的效果约为85%。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属一个病毒家族,针对天花病毒的疫苗对猴痘病毒也有保护作用。
3.主动就医和及时报备
疫区归国人员注意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告知接诊医生流行病学史,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尽管尚未出现症状,也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的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