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鸭背后,AIGC的C端漂流
撰文| 文烨豪
编辑| 吴先之
当业界还在为百模大战的走向争论不休之时,AIGC应用已经在互联网扎根发芽。
(资料图片)
对于仍处迷雾的AIGC赛道而言,无论是在商业化层面原地打转的老玩家,还是试图以垂直大模型、创新应用弯道超车的新玩家,都迫切需要一款现象级产品出现,以此观察行业的变化与潜在趋势。
近日,AI写真应用妙鸭相机在小红书、微信朋友圈里疯狂刷屏。没有天花乱坠的故事,也没有刻意包装出的利好,其仅仅是通过单一的写真场景,便走入众多巨头爱而不得的C端语境。
而这,恰恰是科技语境最爱的案例。一时间,妙鸭相机被舆论反复剖析、解读,AIGC叙事线似乎也正在从大模型厂商主导的B端慢慢向外迁徙。
然而,随着妙鸭相机热度褪去,舆论也陷入了对其质疑,一派认为这是科技语境习以为常的“昙花一现”,另一派则呼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但不论如何,AIGC在C端战事的导火索,似乎已经被点燃。
AIGC吹向C端
AIGC的C端争夺战,其实早在百模大战开始之前,便已打响。
时间回到今年初,彼时正值ChatGPT、AI绘画不断刷新眼球之际,敏锐的玩家们就已经开始行动。
以腾讯为例,其在堪称新玩法试验田的QQ,上线了“QQ小世界AI画匠”;百度端出了AI绘画应用“文心一格”;字节则是在抖音试水了AIGC特效,围绕电影修复,火山引擎也形成了规模化。而此番刷屏的妙鸭相机,也并不是所谓的“草根”,其背后其实有着阿里大文娱的影子。
这意味着,AIGC浪潮自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科技圈层,而是继承着巨头们的意志,试图进入更广阔的大众市场。只是,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一方面,以ChatGPT、MidJourney为代表的主流应用,因为合规性原因同国内受众间存在着消费障碍——注册、登陆、使用等流程充斥着门槛,即便绕过门槛,绝大多数普通用户也无意付诸高昂的学习成本,去琢磨MidJourney跑图所需的“魔法语句”。
另一方面,受限于成本、生成效率等问题,诸如“QQ小世界AI画匠”等应用多偏向实验性质,在生成内容方面过于粗糙而缺乏审美价值,所绘制的作品也更多带着一丝“玩票”色彩,无法通过“口口相传”提升出圈广度,逐渐归于沉寂。
因此,一众早期的AIGC应用,并没有引起C端语境的注意,用户更多将其视为一场营销,亦或是短视频里的又一个新模版,而非适用于严肃场景,或愿意为此付费的服务。
而妙鸭相机则打破了这一局面:付费先于服务的逻辑,既能建立付费心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成本,效率问题则交由“排队”来解决;而AI写真服务,亦在社交、传播等方面占据着天然优势。
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前线下写真馆,一套个人写真动辄几百上千元;即便是没有摄影师参与,仅提供服装、场地的自拍馆,每小时收费也在数十元到百元不等。高昂的价格,甚至使拍照爱好者们卷出了主打性价比的“陪拍服务”平替专业摄影师,但纵使如此,陪拍行情亦在每小时数十元左右。相比之下,仅需9.9元的妙鸭相机,“杀伤力”不言自明。
因此,不同于前述实验性质的“玩具”,亦或是过去“自上而下”强行端出的应用,妙鸭相机直抵传统写真场景的痛点,出圈自然水到渠成。妙鸭相机也好,其他试图切入C端的AIGC应用也罢,想要真正立足于市场,所要面对的考验还有很多。
退烧背后,必然的消费升级
纵观这几年,任何嫁接前沿科技,以新奇体验换来短期爆火的应用,最后绝大多数都未能摆脱短命的宿命。
去年初,汹涌的元宇宙浪潮,催生出了一匹黑马——元宇宙社交应用啫喱。彼时的啫喱,不仅使中文互联网充斥着的“不会再出现下一个现象级APP”的论调消停,更是将微信从App Store内地免费榜的铁王座上拉下。论出圈程度,啫喱或许要盖过妙鸭相机几头。
然而,啫喱所激起的狂欢,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月。在此期间,啫喱因卡顿、侵犯隐私、抄袭等问题,多次被舆论架在热火上烤,最终其宣布主动下架,并暂停新用户进入。直至今日,啫哩仍未回归,元宇宙社交的童话亦逐渐破碎,化作尘埃。
再看妙鸭相机,从微信指数、百度指数等维度可以看出,其所谓的出圈仍旧停留在局部范围内,叠加同样的隐私安全议题,自身似乎亦在复刻啫喱“昙花一现”的历史。这意味着,即便妙鸭相机看似在场景、玩法等层面上下足了功夫,但似乎并没有摆脱“宿命”。
其根本逻辑在于,现阶段AIGC应用基于C端的核心卖点,仍然是技术本身所带来的新鲜“体验”。而元宇宙社交、AI写真等以“新鲜感”为卖点的产品形态,本身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多数用户在短期密集的体验过后便会失去兴趣,随之而来的便是用户流失问题——一招鲜,很难吃遍天。
AIGC领域实际上是黑暗丛林的一部分,泛化地说,当下任何富有想象空间的领域,均难逃饥渴的玩家们的觊觎,以近乎被遗忘的音频社交应用Clubhouse为例,其爆火之后,短短数日便有几十款国产版同类应用蜂拥而出。
不论是妙鸭相机,还是其他自以为抓住了杀手级场景的“小而美”应用,均需面对一个同样的议题——在产品定位、玩法本身极易被复制,不具备护城河的前提下,该如何面对应对内部以及外界的挑战?
对此,玩家们普遍的打法是将自身不断做“重”,通过越来越复杂的功能、内容,拓展用户,试图将体量本身构筑为壁垒,比如过去几年间的社交应用Soul亦或是早期的B站。
而相较于Soul与B站,当下以妙鸭相机为代表的AIGC应用的处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妙鸭相机短暂爆火后的一周内,多款青春版“妙鸭”横空出世,尽管图片生成能力或许略逊妙鸭一筹,但其主打一个性价比——试图以更低的价格将妙鸭拖下水,上演取而代之的剧本。
而这,也使妙鸭相机不得不走上前辈们的老路。据悉,妙鸭相机将会上线B端板块,在用户与平台之间引入摄影师、设计师作为创作者,从而试图建立起涵盖上下游的内容消费生态。而早早入局的百度,亦在7月为文心一格引入了“二次编辑”功能,寻求差异化。
这意味着,AIGC在C端市场,或许正在从蛮荒阶段,过渡到用户教育的早期阶段。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竞品的出现,用户或许不再单一注重价格、服务本身,而是通过一轮消费升级,将注意力从算法、品类进一步转向审美、品味、体验差异化等层面。
终
不论热度能否延续,妙鸭相机的出现本身,便足以挑起AIGC巨头们挖掘C端市场的兴致——随着百模大战逐渐走入中场,头部玩家们也将进入交卷倒计时,在此背景下,用户感知度更强的C端,无疑是绝佳的落地场景。
只是,巨头们积累的B端经验,或许很难复用到C端。一直以来,玩家们普遍更注重AIGC对生产效率的拉动,从而将辅助创作、推动内容创作产业的变革视为落地锚点,比如阅文与腾讯音乐。而C端用户,则更关注技术所带来的全新体验。
以ChatGPT为例,文字工作者大多希望借此提升创作效率,但在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眼里,其只是更智能的聊天机器人——相较于交出严肃、更完美的文字内容,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更多是ChatGPT在开发者模式下的尖酸刻薄与疯言疯语。
因此,面对逻辑全然不同的C端市场,玩家们想要把AIGC的故事讲下去,或许需要兜售更多“辅助创作”以外的概念。这本质上是一场“1+1”的游戏,前面的1(AIGC)已然固定,找准后面的1(场景),才是赢得游戏的关键。
而这,正是现阶段AIGC领域急需解决的议题。在此之前,一众大模型厂商为了补全C端场景可谓招式频出,百度、阿里、科大讯飞等玩家,一边将自身大模型引入智能硬件,试图唤醒沉寂已久的消费电子赛道;一边在电商、高考志愿等垂直领域攻城略地。
但或许是前述场景过于“严肃”,亦或是技术尚未跑出颠覆性效果,种种尝试难掩“形式大于内容”的质疑,相关讨论也更多局限于行业内。
相反,不论是迎合当下“颜值经济”的妙鸭相机,还是用以慰藉孤独灵魂的“AI女友”,没有太多苦大仇深的商业化负担,反而能以一种更“活泼”的姿态贴合消费市场的痛点,实现更大范围的出圈,这正是AIGC基于C端市场的矛盾之处。
当然,热度不断下滑的妙鸭相机,也并非可供玩家们参考的成熟标杆案例。对一款AIGC应用而言,如何将用户短期内的新鲜感转化为对于产品的长期认同,进而同用户持续绑定,才是取胜的关键。可以预见,如何找到那个关键的“1”,或许将成为AIGC拓展消费市场商业场景的核心议题。
原文标题 : 妙鸭背后,AIGC的C端漂流丨祛魅AI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