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日讯!这座89岁古堡竟是外国友人留给上海的一份厚礼|海派城市考古
在位于虹口北外滩的东长治路上,有一幢造型独特的历史建筑,主楼中央是圆圆的穹顶,建筑两翼沿东西方向徐徐展开,既像一架振翅的飞机,又似一座神秘的古堡。这里曾是著名的雷士德工学院,也是英国地产大亨亨利·雷士德留给上海的珍贵礼物。如今它已变身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不定期向公众开放。
一位特立独行的地产巨擘
雷士德是英国人,1840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安普敦。他在伦敦接受了建筑师和土地测量师的职业教育,后来成为最早进入上海的外国建筑师之一。
(资料图)
字林西报大楼和先施公司大楼
1870年,雷士德成立英商德和洋行,为上海留下了先施公司大楼、字林西报大楼、日清大楼、普益大楼、台湾银行大楼(现招商银行)等建筑遗产,是当时影响较大的洋行之一。雷士德本人也成为了名赫上海的地产巨擘。
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87岁逝世时,已是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富豪之一,其资产在250万至300万英镑之间。他立遗嘱,几乎捐出了全部遗产,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其中就包括在上海建立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和雷士德工程研究院,并建立能容纳300人以上的雷士德学校等等。
雷士德基金会根据遗嘱在上海建造的最后一处学校,即雷士德工学院。雷士德工学院于1934年2月16日开工建造,2月17日举行了奠基典礼。
近代上海著名的工科类院校
1934年历史图纸-总平面图
雷士德工学院是一座兼具英国哥特复兴风格与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壮观华丽,装饰考究,设备齐全。教室、宿舍、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各种工场与实验室以及教师与学生食堂应有尽有。
1934年2月17日建筑奠基仪式公告及现场照片
雷士德工学院当年设立了建筑、土木工程、机械、电器工程等课程,以华人学生为主,英语授课,同时以教师讲课笔记为主,是当时上海唯一不使用课本的专科学院。办学十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不可多得的人才,是当年沪上除了交通大学外,唯一可以与圣约翰与沪江两大一流大学抗衡的工学院。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炮火,该校于1945年结束了短暂的办学生涯。
在雷士德办学的近10年里,总学生人数不超过1000人,却涌现出了大量名人。中国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工程院院士顾懋祥、“船王”曹文锦、法学家史久镛、翻译家草婴、翻译家作家任溶溶,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校友。
作家程乃珊在《移居上海》里提到“听我老妈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只要听到哪位男士是雷士德出来的,都会发出一声长长的羡慕的叹息。”
留给上海的“礼物”
雷士德深情地将上海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而上海更没有忘记这位品行高尚、德被八方的“上海人”,没有忘记他留给上海的跨越百年的“礼物”。
上海史知名学者熊月之在为《遗产与记忆——雷士德、雷士德工学院和她的学生们》一书撰写的前言里写道:“在数以万计的近代寓沪外侨中,来自英国的雷士德特立独行,品德高尚,闪射出夺目的光彩……雷士德以其毕生的辛劳,全部的积蓄,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善’字,也是一个大写的‘爱’字,对弱势群体的善与爱,对儿童的善与爱,对上海的善与爱。”
雷士德基金会用其遗产分别资助建造了仁济医院新大楼、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和雷士德工学院。历经岁月洗礼,2014年,雷士德捐建的仁济医院新楼历经修缮重新投入使用,仁济医院早已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
德和医院(今仁济医院)历史照片(1930)
雷士德医药研究院建筑成为化学工业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是中国医药工业系统中科研实力最强的研发机构之一,如今该建筑又交由和睦家医院整体运营,即将进入修缮阶段。
雷士德医学院今昔照片对比
2022年底,雷士德工学院旧址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完成修缮焕新,由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入驻,打造世界级设计驱动式创新转化引擎……
文/编辑:张斌
资料/图:上海虹口、上海建工、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设计寰宇
*具体开放信息以现场实际、官方公告为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