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养老 > 正文

音乐治疗的心理辅导能够提升个体的睡眠质量,缓解人际压力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资料图】

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人格、情绪、环境等,而睡眠质量较差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导致各类心理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探索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因素,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改善措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心理发育上也日趋成熟。青少年承受的最主要的压力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压力。

有研究者发现, 青少年在中学时期处于情绪冲动的高峰期,在学校中更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从而产生人际关系问题,而人际压力会引发中学生情绪问题。

压力与睡眠质量关系理论模型指出, 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是交互作用的。

如果个体难以适应压力就会产生负性压力反应,从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情绪可以作为调节因素可以改变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交互作用的强度。

因此,我们可以假设,人际压力、情绪、睡眠质量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对于影响中学生睡眠质量的有关研究多是从个体的情绪角度进行研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睡眠质量较差的中学生群体中,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针对如何改善中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手段上来说,已有的相关文献大部分是以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为主要手段。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具有其效果也被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所认同。 因此,从人际压力视角探讨高中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影响的途径和条件。

并通过音乐治疗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为保护和促进高中生睡眠质量提供实证支持和实践启发。

基于此,研究对高中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及其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关系进行探讨,并通过音乐团辅,降低高中生人际压力,从而帮助其提高睡眠质量,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一、人际压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孤独感及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

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

压力与睡眠关系理论模型指出,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有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

压力的产生取决于个体身处的情境,不同的压力对睡眠质量有不同的影响,可以以单一或多元的方式影响睡眠质量。

在有关青少年人际压力源的研究上, 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环境、家庭、老师、同伴等六个方面。 其中,与人际压力相关的是与教师、父母、同伴产生的压力事件。

人际压力常常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压力不仅导致青少年出现负性情绪问题,还会导致认知的改变,如睡眠质量的下降,在这其中会出现失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同时人际压力也是造成睡眠质量下降的先决条件,人际压力较大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差的睡眠质量,而具有高睡眠质量的个体人际压力则相对较小,两者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这说明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二者可能互为首尾、不断循环。

Brand等人对5580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压力与惊醒次数、入睡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

也就是说感知的压力越强,失眠越严重,睡眠质量越低;VanSchalkwijk等人对202名荷兰青少年学业压力的影响进行了调查。

研究表明 学业压力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与睡眠减少呈正相关,通过对压力的缓和可以改善青少年的睡眠质量。

田小燕以66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中学生睡眠障碍量表得分与学习压力、同伴压力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中学生同伴、学习压力越高,睡眠质量就越差。

彭艳蛟以167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寻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发现,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呈现负相关,压力可以显著预测睡眠质量。

负性情绪可以中介人际压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自我信念体系中的核心变量,是个体应对创伤的重要资源与途径。

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压力事件,会产生负性情绪、不良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 压力会导致个体自我效能感降低。 在面对人际压力情境时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青少年更倾向于采用积极且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处理问题。

而具有低自我效能感的青少年,因对压力事件的错误认知,会加重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从而对身心消极的影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属于自我效能感范畴,但又不同于自我效能感。它具有情绪调节和自我效能感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特殊效能感。

因此,可以认为人际压力会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睡眠问题也被认为是消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带来的影响因素之一。可以猜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睡眠质量也就越高,二者共同影响。

元栋娟等研究验证了这一猜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睡眠之间关系密切,个体拥有足够的信心处理情绪问题,那么继而睡眠质量就更好,同时,也不容易产生人际压力。

在对青少年群体的研究中,等人研究发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体验更高的情绪,而这一特点首先体现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

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采取更有效更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从而不会产生过多的人际压力。

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一定困扰的个体会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压力并且会使用不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和身体健康,其中就包括对睡眠的影响。

冯亚男研究发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负向预测睡眠质量,拥有积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是良好睡眠的前提之一。

因此推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是个体对社会关系受到威胁而产生的认知与情绪反应。

根据孤独理论模型,人际压力事件可看做一种社交威胁,当面对人际压力来临时,个体可能会感受到不安全,从而自己需要与他人保持距离。

且这种距离是个体无法控制的,进而产生孤独感,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对让人际交往的渴望和实际人际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

这增加了个体孤独感的主观心理感受,且易引起一系列影响身心健康的反应。

睡眠不足可能是孤独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机制之一,高孤独感个体常伴随高程度的睡眠碎性,即睡眠时断时续,从而导致个体生理节奏遭到破坏。

Leary等通过研究表明,人际压力与孤独感呈高度正相关,当个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时,会通过自尊下降并导致个体孤独感增加。

李丽等研究发现, 大学生孤独感与主观睡眠质量及睡眠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Simcharoen等以324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人际压力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压力越大,孤独感程度就越高;此外,在对青少年研究中也发现,人际压力和睡眠质量都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

即人际压力越高,孤独感越高,睡眠质量越低,孤独感越高。

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孤独感和睡眠质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孤独感可能在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二、四个变量间的关系

人际压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 人际压力与高中生睡眠质量得分呈正相关,即人际压力越大,睡眠质量就越差,进一步验证了严由伟等人提出的压力与睡眠质量关系理论模型。

该理论指出压力源与睡眠质量之间有交互作用关系,压力的产生主要决定于个体对情境和自身的评估,压力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睡眠质量。

在间接影响中,压力反应和应对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压力反应通常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反应,压力应对包括认知情绪调节等,影响到压力的作用性质并构成内在的相互作用。

研究也反映处于不同人际压力水平学生在睡眠质量上也有所不同, 根据效应量来看人际压力对睡眠质量的效应值为0.068,占总效应的59.6%。

进一步说明人际压力时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高中生人际压力与睡眠质量的相关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将来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人际关系环境,给予他们及时、恰当的情感反馈,这对个体的睡眠问题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单独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人际压力和睡眠质量中可以起到单独中介作用,即人际压力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正向影响高中生睡眠质量。

崔丽霞等研究也进一步表明了面对一定的人际环境,情绪调节效能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的紧张性,维护个体的调节机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的改变需要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实现。

一方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种,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还会通过认知、情感间接的作用于行为。

因此在研究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预测高中生的睡眠质量,也可以通过孤独感负向预测。

从另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途径来说, 以往的成败经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人际压力作为人际交往中的负性经验会引发个体的无力感。

从而会降低他们在面对问题时的自我效能感,减少他们对调控情绪的信心会导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降低。

在此状态下他们会感受到更多的负性情绪,而非关注到正性情绪,由此也会引发一系列睡眠质量问题。

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的个体来说, 即使在面对人际环境中出现的人际压力,也会更有信心对自身出现负性情绪进行调节。因此也不易出现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变。

情绪调节效能感作为压力反应和压力应对的一种,可以间接或直接影响睡眠质量,这也进一步丰富了严由伟提出的压力与睡眠理论模型。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会经历比以往更多的消极情绪。因此,提高青少年处理消极情绪、提升积极情绪的能力干和自信心,能够有效地避免因情绪问题而出现的外化问题。

孤独感的单独中介作用

孤独感也可以在人际压力和睡眠质量中可以起到单独中介作用, 即人际压力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间接负向影响高中生睡眠质量。

这与钟慧等研究发现人际问题可以预测个体的孤独感,且这种孤独感是不能控制的。

首先,社交需要理论认为,孤独感是人际关系网络出现不愉快体验时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反应。

一定程度上的人际压力会导致个体产生孤独感等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会导致高中生睡眠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根据Weiss提出的孤独感多维理论来看,孤独感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

当遭受人际压力时,情感体验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孤独感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会让个体产生心理应激状态,导致个体的孤独感程度更高。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