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绿色引领汇聚创新力量 锚定产业“四地”建设步稳蹄疾
夏季的青海,气候宜人、风光无限。
(相关资料图)
这是江源大地最美的季节,更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力期”——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第二十二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24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活动在这段时间集中亮相。
其中,为期四天的第24届青洽会创三大“历届之最”:线上线下参展宾客超1500万人次,宾客规模为历届之最;400余家境内外企业展示5000余件产品,参展商品种类创历届之最;成功签约合作项目225个、金额3470亿元,均创历届新高……
青洽会期间,与会嘉宾了解产品详情。 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作为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省份,如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生态、科技与产业有机融合,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插上了一双“翅膀”。
政策引领,从顶层设计鼓励创新发展
青海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相对滞后是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
上世纪中叶,数以万计的优秀建设者义无反顾奔赴青海,在昆仑山下、青海湖畔,孕育形成了“两路”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英雄的集体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事业。青海的过去有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青海的今天有开拓创新的昂扬斗志。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指出了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路径。
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青海利用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参与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重大机遇。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内,超高功率光伏组件生产忙。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7月21日,中共青海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赋能,要顺应时代潮流,立足青海优势特色,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科技创新,青海需要人才支持。
7月20日至21日,第四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举办,青海省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1230名,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同时,青海还推出职称审评绿色通道,实行“昆仑英才贡献奖”荣誉奖励,从优保障人才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吸引人才、厚待人才。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建森表示,高层次人才代表着前沿科技,把这些人才吸引到青海,对于青海的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海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前来参加人才项目洽谈会的院士专家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势必会为青海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增长点,也将对青海的科技创新起到促进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青海需要资金支持。
为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有力支撑科技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数据显示,2022年度青海574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金额35.23亿元,同比增长18.62%。
2023年,青海省科技厅提前为418家(次)企业拨付科技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助、科技创新券、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资金等奖补资金2648万元,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创业活力。
科技创新,青海需要政策保障。
青海省制定出台了《关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创新效能的若干措施》;先后修订颁布《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办法》《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管理办法》等,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同时,青海省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通过相关举措的落实,精简近1/4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减少50%预算填报表格,实现项目全年开放申报、分批集中受理,有效释放了改革红利。
迈步新发展阶段,青海努力以最好的平台、最优的环境来吸引人才、聚集项目、用好资金,让社会各界把创新项目投向青海,把科技成果转化在青海,努力让青海成为创新创业、梦想成真的理想之地。
创新驱动,企业勇立潮头解难题
7月1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设运营的青海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走进中心,一个个屏幕上一组组数据“跳跃”,清洁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画面感十足。这是全国首个由政府批复成立的省级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也是青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绿能的转换和价值实验当中先行先试的生动实践。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数字化工作部计划建设处处长韩良煜介绍,中心平台已实现青海省2市6州44个区县160万用电客户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监测与分析,服务省域能源降碳、政府看碳和居民识碳。
工作人员在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监控新能源场站发电情况。 王国栋摄
青海是全国清洁能源大省,是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大数据助力降碳的同时,退役光伏组件如何继续发挥绿色效益?
7月10日,由国家电投集团青海光伏产业创新中心开发的“晶硅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项目旨在探索清洁能源固态废弃物规范回收及可循环、高值化再生利用的新兴产业途径,目前,项目首条中试线综合回收率达92%,为我国晶硅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科技示范样板。
“光伏组件回收中试线实现了光伏组件各核心材料的高效回收再利用,满足光伏上下游产业对回收产品的要求,真正实现产业绿色循环。”该创新中心产业检测与数据分析中心主任崇锋介绍。
窥一斑而知全豹。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回收技术研究等,是青海企业创新的缩影。
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青海构建盐湖、清洁能源、生态旅游、有机畜牧产业链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一路上有风浪更有风景。青海省内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坚定信心、保持定力、迎难而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筑起青海高技术制造业全新优势。
纵观盐湖,青海已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其中,青海金昆仑锂业有限公司建成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线;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在国产钾肥市场达到73.2%以上占有率。
细看能源,目前青海在清洁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建设规模、利用效率方面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0%以上。目前,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清洁能源重点项目正在集中建设。
感受文旅,5年来,青海省接待游客1.9亿人次,位列全国旅游目的地人气榜前十。唐道·637商业综合体、西宁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童梦乐园、龙羊峡生态旅游度假景区等一批优质文旅资源入选第一批青海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点)创建单位。
品味农牧,青海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冷水鱼生产基地。今年的青洽会对青海天露乳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西州尚品驼乳有限公司、海南州香三江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重点推介,共计签订牦牛、藏羊、马铃薯、藜麦、枸杞、冷水鱼等农畜产品销售订单4.67亿元。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成百上千的大型风力发电机随风旋转,生产绿电。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2023年上半年青海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增长90.7%,装备制造业增长84.2%,新能源产业增长1.3倍,生物产业增长24.0%。全省客运量同比增长71.9%,其中铁路客运量增长69.4%,公路客运量增长49.6%,民航客运量增长1.3倍。
成果转化,创新发展造福人民群众
民以食为天。作为“粮食的粮食”,钾肥对于农业至关重要。
钾肥从哪里来?钾肥可以从天然矿物、硬盐矿等中提取制成,还可以由氯化钾转化而来。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碧绿的察尔汗盐湖如同翡翠般镶嵌在无垠的戈壁中,这里拥有我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其中钾储量占全国可开采储量的60%以上。
从一滴滴盐湖卤水变为一袋袋钾肥播撒到全国各地的农田,科研工作者在青海盐湖岸边埋头攻关打破技术封锁,先后突破了大面积深水盐湖田晒矿、光卤石水采船、低品位钾矿固转液等关键技术,熟练掌握了五套钾肥生产工艺,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生产和农业安全。
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青海一直在探索。
截至2022年底,青海通过世界首条清洁能源“空中大动脉”——±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累计输出清洁能源超300亿千瓦时。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设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工程相当于在河南地区少建设8座百万级大型火电厂的情况下,保障了当地群众用电,助力河南电网成功应对负荷新高。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锂则是电池的“细胞”。青海已探明锂资源储量占全国储量的80%左右。青海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块块安全性能和储能性能出众的刀片电池在这里诞生,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全国每3块锂电池中,就有1块出自青海,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元出行需求。
三江源头天蓝、水清、草绿,2021年以来,青海进行良种、良料、良法综合配套,培育更优质的农畜品种,推动“青货出省”,在助力本地农牧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也让全国各地都能吃到高品质的有机特色农畜产品。
青海玉树享有“中国牦牛之都”荣誉称号,展会上,全国各地嘉宾了解牦牛产品。 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发展蓝图的正确指引下,青海抢抓发展先机、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振干的信心,营造干的氛围,掀起干的热潮,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