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消费 > 正文

史伟云教授团队项目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2023年6月20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山东省政府为我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史伟云教授团队“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项目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内共六项),史伟云教授作为唯一医学技术发明奖代表在会上接受颁奖。

角膜病是我国第二位致盲眼病,目前,我国约有400万,角膜移植是唯一的复明手段,但需要角膜供体材料,目前,每年仅有1万人捐献眼角膜。在我国,短期内通过提高捐献量来弥补角膜缺口很难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通过科研手段解决角膜供体的问题,成为解决我国眼角膜供应匮乏的快速而有效路径。史教授牵头的“新型角膜供体材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历经15年多名专家接力攻关,包括研发全球首个新型生物角膜产品、创新国内首个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关键技术、发明活性羊膜保存技术、创建保留眼球仅取角膜的原位捐献技术体系、发明生物眼结膜和角膜内皮再生技术等五项系列成果,为角膜盲患者的复明带来了新的手段和希望。

一、全球首个新型生物角膜产品


(资料图片)

我国角膜病每年新发病约20万人,但每年复明人数不到1万人,主要原因是角膜移植的供体十分短缺。史伟云教授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研究,创造性地用动物角膜基质经过脱细胞和去抗原的处理后,来替代人角膜基质,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及透明性,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移植角膜透明,患者视力快速恢复。作为一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划时代产品,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奇缺的困境,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目前,项目已获得国家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临床2年多来,已在200多家医院使用,让1万余例患者恢复光明。

二、国内首个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关键技术

即使人类角膜充足,10%-15%的终末期角膜盲患者也无法通过人的角膜移植恢复光明。如严重化学伤等角膜上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移植到受体后,很快就会产生免疫排斥,所以人工材料合成角膜是终末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手段。史伟云教授团队创新了人工角膜材料和制造关键技术,用高分子材料和钛合金做成了人工角膜。这种人工角膜模仿的是美国波士顿人工角膜,但团队做了大量的改进。因为欧洲人的眼睛和中国人的眼睛还是有差异的,团队把中国人的眼睛的解剖指数、颜色融入到我们国产的人工角膜中去,无论是美观度还是术后视力恢复情况都优于进口人工角膜。该产品4 项主要指标超过美国产品,获国家 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已使近 100 例盲人复明,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终末期角膜盲不再是“绝症”。

三、活性羊膜保存技术

生物羊膜是角膜修复的最佳材料,但活性保存是难题,以往大家都是取新鲜的羊膜“点对点”使用,或者用干燥后的羊膜,但这种羊膜的活性和营养也随之降低。史教授团队研发的新鲜羊膜长效保存液,最少可以让它‘保鲜’2年,解决了角膜溃疡修复材料问题。目前全国共有500余家医院在使用该项技术,每年有2万名患者获益。

四、原位捐献技术体系

眼角膜捐献是爱和光明的传递,我国每年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数以百万计,但因供体角膜缺乏,每年角膜移植手术不足万例。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认知不足。很多人存在“眼角膜捐献就是移植整个眼球”的错误印象。史伟云教授团队早在多年前就创建角膜原位捐献技术体系,不需要再把捐献者的眼球摘掉后再取下眼角膜,捐献者的遗容不再被破坏,让更多人容易接受眼角膜捐献这一爱心之举,该技术使角膜捐献量从年 200 枚增加到 5800 枚,缓解了我国角膜供体匮乏难题,创造了角膜原位捐献的中国模式。此外,摘取后的眼角膜必须在24小时内植入患者眼中,容易造成眼角膜的污染和浪费。团队还发明离体角膜活性保存液,让摘取后的眼角膜可以保存14天,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五、生物眼结膜和角膜内皮再生技术

结膜大面积缺损和角膜内皮失代偿是临床治疗的世界难题。团队发明了生物眼结膜与角膜内皮再生技术,获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评。

史伟云教授是全世界极少角膜移植手术超万例的专家,他从事眼科事业40余年来,一直坚持工作在眼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第一线。目前,史教授团队正朝着新的创新高峰不断登攀,每一个技术的创新背后都承载着无数角膜盲患者的复明的欣喜;每一个高峰的攀登背后都沉淀着无数家庭殷切的希望。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