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创投网 > 养老 > 正文

“奖项会让纯文学‘破圈’,走向大众”

──访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副题)


(资料图片)

日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5部长篇小说获奖。其中,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作家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获此殊荣。近日,记者采访了东西。

在“难以推进”和“拼命前进”间反复跳跃

“60后”作家东西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新生代作家的代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时,东西是从手机推送的新闻得知《回响》获奖,“首先是高兴,其次是感谢评委对我30多年创作的鼓励。这次获奖,是评委对新生代作家创作追求的一种肯定。”

在5部获奖作品中,《回响》是以推理方式写日常生活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题材相对比较独特。东西说:“这也体现了茅奖评奖的标准,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鼓励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鼓励探索和创新。”

“《回响》是我嫁接类型文学和纯文学的一种尝试,任何一个写作者的天然追求,就是在稳定写作的同时还希望有所突破或者创新。纯文学的读者群相对较小,作为创作者,首先要吸引读者阅读,我就想到了推理嫁接心理的方式。”东西坦言,这种尝试是需要勇气的,当时的写作状态在“卡夫卡式的难以推进”与“巴尔扎克式的拼命前进”之间反复跳跃,光小说开头,就写了一年多,从2017年初春一直写到2019年夏末,“还好,这次尝试的反馈还不错。”

在东西看来,“写作最愉快的就是对未知的探索。接下来的小说创作,我可能探索的胆子更大一些,想象力更飞扬一些,挑战走得更远一些。”

写作者是一个提问者,疑问越多,灵感就越多

25年前,32岁的东西就以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摘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说起对奖项的态度,他告诉记者:“1998年得鲁迅文学奖的时候,我还年轻,当时觉得写作很重要,对获奖和奖项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如今摘得茅盾文学奖,他坦言:“对一个纯文学创作的坚持者来说,文学奖项除了是一种肯定和精神鼓励,也是对作家创作的一种加持,奖项会让纯文学‘破圈’,走向大众。”

已经摘得了中国中篇、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接下来的创作会不会有压力?东西表示:“得奖也是一种鞭策,不能因为得了奖,创作就松懈,得奖的时候高兴一阵子就好了,但也不用当成负担,写作的时候要忘掉这些,百分百地投入。写作者是一个提问者,有时候像一个天真的孩童,对这个世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对这个世界的疑问越多,灵感就越多,所以写作者每时每刻都要跟世界保持一种非常紧密的联系,保持好奇心。”

东西从小就梦想成为作家,长期的大量阅读、思考和生活中的体验、见闻,都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写了这么多年,其间难免有疲劳感,“甚至在写作过程中也怀疑过写作的意义。”东西说,抵抗这种疲劳感和怀疑的,正是创作中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的各种新发现,“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学习、洗礼的过程,对人性、人生,对现实、历史,你不断有新的角度和新的发掘,而这些就会让你不停地探索下去、写下去。有时候写作就像是在这个世上寻找知己,当你的作品被阅读,当你遇到与你共鸣的读者,文学所有的意义就都呈现出来了。”东西说,创作《回响》带给自己最大的改变是,“我把人物心灵打开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被打开了,会变得更广阔、更宽容,对人性的幽微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理想的作家,不会为了商业性牺牲艺术性

今年3月,冯小刚执导的悬疑剧《回响》成为爱奇艺迷雾剧场热播榜冠军。这部丰富了悬疑剧种类的热剧,正是由东西改编。他透露,当初自己的小说是责编通过朋友转给冯小刚的,冯导认为故事很高级,也很喜欢其中的对白,于是有了同名剧。

东西的小说《耳光响亮》《没有语言的生活》《回响》等都曾被成功影视化。他表示:“写剧本和写小说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模式,写剧本你要有心理承受能力,承受剧组里所有人,无论是制片、导演、演员,还是美工等,都可以给你提修改意见。早期做编剧时,会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小说创作和感觉受到了干扰。不过随着写作的成熟,就可以在两种创作模式中切换自如了。有理想的作家,不会为了商业性而牺牲艺术性。”(记者 仇宇浩)

关键词:

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中国创投网 - cn.xun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