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情缘|李明远:科协搭台我们唱戏
从1963年到202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已经走过60载春秋。时间砥砺信仰,岁月见证初心。60年来,北京市科协充分发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团结引领首都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首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北京市科协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精选了数篇由科协人自己书写的科协故事,其中既有亲身从事科协工作的难忘回忆,也有与著名科学家交往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透过这些真挚的文字,品味其背后蕴含着的炽烈浓厚的家国情怀,感受一代代科协人与党同心、与时代共舞的使命和担当。 科协搭台我们唱戏撰文|李明远(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原理事长)
【资料图】
我1981年任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的秘书长,后来又任理事长,多年来,和北京市科协结下了不解之缘。科协为我搭建了一个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的平台。开辟科技工作者建议渠道
199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魏岑研究员研究出了两种对棉铃虫很有效的杀虫剂:灭铃灵、灭铃威,在棉区很畅销,但是因毒性很高,不能在蔬菜、茶叶等农作物上使用。
6月中旬,我到海淀区东北旺乡讲课时,听农技站的技术人员说,不少菜农看到某报纸上有篇文章,推荐用灭铃灵、灭铃威这两种药来防治番茄棉铃虫(一种蔬菜害虫),纷纷来买这种农药。因其后果很危险,希望我能帮他们呼吁,禁止在蔬菜上使用这种农药。这么大的北京,如何尽快地将这个消息传给所有的农户?
第二天,我参加北京市科协信息工作会,知道可以通过《科技工作者建议》这条便捷的渠道向市政府提建议,有时信息第二天一早就可以摆在市长的办公桌上。会后,我向辛俊兴秘书长反映了用灭铃灵、灭铃威防治番茄棉铃虫这个问题的危险性。他说:“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一定要尽快找到发表那篇文章的报社和农药的发明者,弄清事实,写出建议,由我们向市政府反映。”
我首先拨通了魏岑的电话,她肯定了这种农药属于高毒,不可以在蔬菜上使用;也支持呼吁不要用在蔬菜上。很快,我们写了一篇关于“在蔬菜上不要使用灭铃灵、灭铃威”的建议,与辛俊兴一起到那家报社,请他们予以更正,然后通过北京市科协将建议上报北京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
6月29日,我们的建议刊登在《人民建议摘报》第四期上,市领导作了批示。7月13日,北京市植保站向各郊区县下发了《关于禁止在蔬菜上使用灭铃灵和灭灵威的紧急通知》。7月19日,《北京日报(郊区版)》刊登了《在蔬菜上不要使用灭铃灵和灭灵威》的文章。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之后一发现有关北京市全局的问题,我们都会找到北京市科协。
北京市科协为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确实为我们增添了主人翁感,鼓励我们多关心北京的发展。1995年,我又撰写了“警惕美洲斑潜蝇在我市蔓延”的建议。
2008年春天,北京植物病理学会在四季青乡考察蔬菜。在保护地番茄、黄瓜和丝瓜上发现了一种害虫,为害时会在叶片上形成大量弯弯曲曲的潜道,严重时会造成叶片的枯死。这和我2004年冬季在广西见到的一种危险性害虫“美洲斑潜蝇”十分相似。据报道,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都把这种虫子列为检疫对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已传入我国广东、广西及海南岛。这种害虫目前已到了北京,传播速度如此之快让我非常惊讶。我必须尽快将这一情况报告政府,采取措施,预防这种害虫在我市的蔓延。
我将害虫的标本和为害的情况交给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作进一步确认。提出“警惕美洲斑潜蝇在我市蔓延”的建议,写明严重情况,提出了三条应急处理的建议。
建议刊登在政府的《昨日市情》第197期上,得到了市领导批示。
市政府拿出了资金给农业局,在全市开展了美洲斑潜蝇的调查研究,之后市科委又资助了美洲斑潜蝇综合防治的科研项目。由于市政府高度重视,起步较早,使北京市在对这个害虫的研究和防治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长期以来,北京市科协一直非常重视发动科技人员为北京市发展献计献策。不仅及时有效地上传建议,还教给大家如何写好建议,出台了一些激励的措施。我多次受到北京市科协的奖励,现在回忆起来仍感欣慰。非常感谢科协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
搭建“科技支农”舞台
1997年5月,北京市科协组织一些学会科技人员在大兴区长子营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会场就设在镇政府门前的街道上,我刚在放有“蔬菜病害专家李明远”桌签前坐了下来,一些妇女就围过来。她们说:这几年,种的冬瓜一到这时候就死,大家都不敢再种冬瓜了。我看过她们带来的病秧子,认为可能是由枯萎病引起的。这种病我以前没有遇到过,就建议她们按照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方法去试一试。
后来又来了好几拨,都是问冬瓜死秧如何防治的。一位北蒲洲村的妇女说,他们北蒲洲村种冬瓜有近十年的历史,不少人家种保护地冬瓜发了财,村里经过统一规划,盖起了大瓦房,成为北京有名的“冬瓜村”。自从闹起了冬瓜死秧,种冬瓜的效益越来越差,“冬瓜村”已面临由富返贫的境地,还听说这个病已波及到大兴南部的好几个村,是大兴区的一大难题。经她们这样一说,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回到实验室,我们对冬瓜死秧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及回接,证明所谓的“死秧”都是由枯萎病菌为害所致,同时在大兴区植保站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又到大兴区南部的几个镇(长子营、安定、礼贤)开展了冬瓜死秧的调查,发现冬瓜枯萎病确实在这一带发生得很普遍。
我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研究课题。首先它关系到这一地区农民致富,帮助他们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另外,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此病在国内的研究尚少,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学术上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我们的宣传及院、所两级的努力,市科委资助了这个项目。
这项研究在1999年启动,由于当时我已经退休,项目由我们课题组的年轻同志主持。经过三年的研究,比较了利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以及嫁接换根等几种技术的防治效果及可行性,最后提出并推广了一套以嫁接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十分有效地解决了大兴区冬瓜死秧问题。
2007年春天我去了一次大兴区,顺便了解了一下保护地冬瓜的种植情况。知道近几年大兴区保护地冬瓜的面积又得到了恢复。绝大多数菜农都知道“种冬瓜不嫁接会发生枯萎病”。不仅我们提出的这套防治技术在大兴扎下了根,同时在嫁接使用的砧木及方法上都有了一些发展。
听到这些情况,我感到十分欣慰。这时我想起了北京市科协,如果不是他们为我们搭起“科技下乡”的舞台,这个问题恐怕不会这么及时地得到解决。
来源: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 摘编自《科协情缘》关键词: